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第4/7页)

举秀才明经传者,简以众典才茂,以入学宫。

“以入学宫”者,入学校以为博士也。这是对明习儒家众典的秀才的特别任用。《晋书·潘尼传》:“太康中举秀才,为太常博士”;《高崧传》:“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他们或许未经郎官,而是于策试后直接拜为博士的。汉代本有自秀才之明经者中选补博士之制,事见《汉旧仪》:“刺史举民有茂才,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可知这是一个渊源久远的制度。

四、其他科目

晋代察举科目须经考试者,还有“良将”一科。前引《晋书·赵王司马伦传》:“是岁,贤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良将皆不试。”是“良将”一科也须考试。又《晋书·陈 传》记其在东晋太兴初陈时务,有语“又马隆、孟观虽出贫贱,勋济甚大。(今)以所不习而统戎事,鲜能以济。宜开举武略任将率者,言问核试,尽其所能,然后随才授任”。马隆于泰始中由兖州举“才堪良将”,后讨羌立功。陈 “宜开举武略任将率者,言问核试”之请,当是援依西晋旧制。是西晋“良将”科原有“言问核试”之事。晋代应“良将”科者,还有刘聪和李庠。 《晋书·刘聪载记》:“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举良将,入为骁骑别部司马。”又《李流载记》:“(李庠)后以善骑射,举良将,亦不就。州以庠才兼文武,举秀异,固以疾辞。州郡不听,以其名上闻,中护军切征,不得已而应之,拜中军骑督。”(4)

晋代察举之常科,还有计吏、良吏、廉吏。计吏、廉吏二科承自汉代,良吏则似为西晋新设。《金石录》卷二十《晋彭祈碑阴跋》:“题名者凡三百十二人,有故孝廉、计掾、计史、良吏、廉吏、计佐……”由排列次序看,孝廉最高,次为计掾、计史,次为良吏,次为廉吏。《华阳国志·大同志》:“(太康)五年罢宁州,诸郡还益州,置南夷校尉,持节如西夷,皆举秀才、廉、良。”“廉、良”当指廉吏、良吏。《抱朴子·审举》:“亦可令廉、良之吏,皆取明律令者,试之如试经,高者随才品叙用。”是东晋仍有廉吏、良吏之举。《晋书·赵王司马伦传》:“郡纲纪并为孝廉,县纲纪为廉吏”,是孝廉例以郡纲纪为之,廉吏例以县纲纪为之。晋代廉吏可考者二人。一为陈敏,《晋书·陈敏传》载其“少有干能,以郡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史”;一为仇勃,《晋书·刘弘传》载其为“南郡廉吏”。晋之良吏,考得赵至一人,《晋书·赵至传》载其以幽州从事“太康中,以良吏赴洛”。廉吏、良吏不知区别何在,但性质都是面向下级吏员的。二科得举者史传所见甚少,就其身份看亦属下层士人。这种科目,在士族兴盛之时,看来并没有得到社会重视。

晋代还有“四行”科。“四行”科在汉代由光禄勋负责察举,举自三署郎中。《通典》卷二五《职官七》:“汉东京三署郎有德应四科者,岁举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及三署郎罢省,光禄勋犹依旧举四行,衣冠子弟以充之。”《宋书·百官志》:“魏无三署郎。”但“四行”科目却承袭下来了。《晋书·钟雅传》:“举四行,除汝阳令”,是为一例。

岁举诸科,大约是年终得举,岁尽入都,次年初参加策试或接受审查,然后加以除拜。《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记司隶校尉钟繇举吉茂为秀才事,是“至岁终,繇举茂”;又同书《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至十月,举为茂才”;又《通典·礼六一》记天水孝廉杨旌“十二月应举”,是举在岁终。《晋书·五行志》:“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丁巳,会州郡秀孝于乐贤堂”;《宋书·武帝纪》:“(永初二年)二月己丑,车驾幸延贤堂,策试诸州郡秀才孝廉”,是策试在次年年初。此亦两汉旧制。

五、学校试经入仕制度

西晋还继承了汉魏的学校试经入仕制度。《晋书·嵇康传》记魏末“太学生三千人请以(嵇康)为师”;《宋书·礼志》则曰晋泰始八年“太学生七千余人”;《南齐书·礼志》:“晋初太学生三千余人”。对学生员额诸说不一,但规模尚属不小。

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太学之外又专设了面向官僚权贵子弟的“国子学”。《宋书·礼志》:“咸宁二年,起国子学,盖《周礼》国之贵游子弟所谓国子,受教于师氏者也。” 《南齐书·礼志》:“晋初太学生三千人,既多猥杂,惠帝时欲辨其泾渭,故元康三年始立国子学,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学。”国学之所成或非一年之事,或始于咸宁二年,至元康三年始成也。别立国学,既反映了士族高门与寒门士子对立两分之现实,也反映了王朝欲使耻与寒门诸生齿列,又热衷玄学不屑儒术之贵游子弟,亦入学接受正统儒术教育之意,遂成太学、国学之双轨教育制度。学校试经入仕之法,据《艺文类聚》卷四六引《晋令》:

博士皆取履行清通、淳明典义,若散骑、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试在高第,拜郎中。

此《晋令》又见《太平御览》卷二三六及《北堂书钞》卷六七。可见诸生试经拜官之制,是“试在高第,拜郎中”。曹魏学校有五经课试之法,至晋似又另立新制。拜郎的待遇,与秀孝察举略近。

还可注意的是“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一句,“白衣”亦可参加试经。古未仕者着白衣,故“白衣”指未仕无官之人。但诸生亦不得谓已仕居官者。这里“诸生”与“白衣”为对称,“白衣”应特指不在学籍者。

《太平御览》卷二三六引《齐职仪》:“《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是晋之国子生着单衣。又《宋书·礼志》:“巾以葛为之,形如,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今国子太学生冠之,服单衣以为朝服,执一卷经以代手板。”是南朝之国子太学生亦葛巾单衣,而单衣是用以代替朝服的,表示将欲居官而已不同于平民,是单衣为诸生之制服。(5)《晋令》只说国子生着单衣,但太学生可能也与之相同。“诸生”与“白衣”为对称,似乎就暗示了诸生都是穿着制服的。《隋书·礼仪志》七:“委貌冠,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皆深衣,青领,乌皮履,国子、太学、四门生服之。”“深衣”即单衣。又《通典·礼七七·开元礼纂类十二》:“学生仍青衿服”。是隋唐学生仍着制服,承五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