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4/6页)

董海川二话没说,当下便收周莹为徒,成为影响周莹一生的启蒙老师之一。

百里是泾阳名人名士,肚子里装满了墨水,只因脾性太过刚直,一生不得志,只能靠寄馆教书育人。进得周氏宅内后,发现周莹天资聪颖,禀赋过人,非寻常女孩可比,高兴之余,倾心以教。百里、董海川在周宅共事九年,把周莹调教成一个出类拔萃能文能武的女孩。与同年的女孩比,她已是三原县少有的才女。特别是在武艺上,她已能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足可与一般高手对阵。周莹对母亲的苦心,自是心知肚明,为了减少家庭开支和母亲共同度过艰难岁月,她咬牙违心地对母亲说:“让董先生与百里先生一道走吧!”

周胡氏对女儿的决定,似乎并不感意外,只是说:“娃呀,你可要考虑好呀!”

周莹斩钉截铁地说:“往后我自己加强练习吧!”

老师全走了,周莹在成长中第一次面对独立选择的命运后,一夜之间突然成熟了。

周海潮入土为安几年之后,渭北城乡突然传岀周胡氏为周莹招赘上门女婿的消息,并且将三个条件公之于众:一、入赘周氏为婿者必须更姓改名;不准倚仗财势为害乡里;二、成婚后所生第一个儿子为周氏子嗣,女婿尽百年后之孝;三、与周莹成婚后,不准纳妾再娶、寻花问柳。上门女婿本人具备条件自然少不了相貌堂堂,体格健壮,人才岀众,文知孔孟诸子百家,史知三皇五帝商汤春秋秦汉隋唐,天文地理皆可言对,诗词书画不能两眼墨黑……人们谈论如沸,应者寥寥。乡人坐到一块议论,出言多为苛刻,笑曰:金殿考状元也不过如此。姚平义等听到耳朵里,并没往心里放,以为周胡氏是想用这一招堵媒婆子的嘴罢了。不意消息传到安吴堡家,吴尉文打发总管上门拜见周胡氏,代表吴尉文为独子吴聘求婚,除了入赘周家,余皆满口应承。

周胡氏说:“我想招女婿上门,吴尉文为何不允?”

管家说:“吴氏家资数百万,土地上千亩,商号遍布渭北与川陕苏豫鄂晋甘宁青等地,吴聘是吴氏事业唯一举旗人,入赘孟店大材小用。老夫人想想,你是愿有一个呼风唤雨,一呼百应,财富积山的女婿呢,还是招进门守住百亩土地一院过火房,让你日夜为他熬煎过日子,伸不开拳脚的女婿呢?话再说回来,你把周莹嫁进吴家,把你已不足万贯的家业让女婿和女儿共同管起来,生下第一个儿子抱来孟店由你管敎调养,最终不是把周家塌了的天,重新给撑得天高地圆,人财两旺了?”

周胡氏虽嫁进孟店周家二十余年,吃香喝辣,见多识广,毕竟没主持过家政,没理过财。周海潮自己在马三阳刀下活下命来,仅得到价值不足十万两银子的三原天福楼酒家,周玉良没战死前从没预料到悲剧能在孟店他的头上开锣擂鼓,因此没留下片言文书。孟店毁于战火后,各地商号乘机易帜变旗,掌柜变成老板,周海潮有心追究,但口说无凭,只得挨了肚子痛,加之时局动乱,他也无力追究,只得面对现实。周海潮为扭转艰难处境,亲自管理酒楼,不料深冬寒夜灶火没管好,将酒楼化为灰烬,他自己被烧伤之后又遭遇暴雨,引发感冒发烧转为肺炎不治而亡,留下周胡氏周莹孤儿寡母。周胡氏无计可施,只得走招上门女婿这条路。她唯一的资本是周莹美若天仙,文武全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读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通,一把女娲剑在手,足令男子汉们汗颜。周胡氏想:凭这些条件周莹招个上门女婿易如反掌。岂料,真正找上门来的小伙并不多,来的一见面,多数是周胡氏看不上的俗子凡夫,没本事的徒有一张漂亮脸蛋,有点水平的长相多是歪瓜裂枣,周莹连正眼也不瞧!直到安吴堡吴家管家上门求婚,周胡氏才见到比她门楼高的求婚者。人家开门见山,只同意将周莹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作为周氏未来子嗣,女婿在丈母百年后行子孝。吴家许诺,聘礼将让周胡氏终生受用,富贵安详。周胡氏一听,心动了,底气跑了,话软了,三个允婚条件不提了,没一个时辰,嘴一松,没争取周莹同意与否,便答应了吴家求婚的事。吴家总管家喜上眉梢,当场便和周胡氏交换了吴聘、周莹生辰八字。

安吴堡吴家,是渭北著名世家,其祖先在唐初在冀州为官升迁到华原郡任上,途经嵯峨北上时,见嵯峨山岚如黛,林茂花香,草肥地广,水清鱼跃,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于是记在脑海,在任三年返乡时,走到嵯峨山麓,不再前行,在一块草肥水美视野广阔的地方,面南坐北盖了数间草屋定居下来。当时唐朝还没有一统江山,战事频仍,渭北人烟稀少,一户人家深藏密林草地,并无人干扰侵袭。李世民入主皇位后嵯峨山麓得到开发,嵯峨吴家成为大户,子孙繁衍成群,多时达到二十八口,有子五人。吴家人多势众,当过华原副刺史的吴一令活到八十八岁无疾而终,其子孙为纪念老人,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为安吴堡。时光如梭,到了清乾隆年间,吴家后人分支外迁关中各地,都无什么大的建树,只有坚守安吴堡的吴氏五十九代孙吴十三官至正七品知县,在任时加强了对子女四书五经的教育,奠定了吴氏后人的家学基础。到了吴尉文父主政安吴堡时,官拜议叙布政使,享四品之尊,穿黄马褂,吴家财富一跃成渭北大户。

吴尉文七岁开始读圣贤书,二十一岁时其父让他到京应试从宦,举荐官员都是实权派,从地方到省城到北京,一路畅通无阻,只要走完过场,头上戴顶五品乌纱帽轻而易举。作为四品议叙布政使的老父亲,心里不仅有数,而且十有八九把握。但吴尉文跪在老父亲面前说:“大,你如想让子孙后代富贵安康吉祥,将来岀现更多为国尽忠栋梁之材,实现长久荣宗耀祖辉煌百年夙愿,就别让儿进京当官从政,让我弃官从商。待我为吴氏打下雄厚物质基础,培养好真正可独立胜大任的人才时,还愁咱吴家没有飞黄腾达的时日?这样做,比大眼下走后门花银子,找人情寻路子为儿弄顶乌纱帽要强十倍,走后门花钱寻路当上官,心里也不踏实,与其提心吊胆,还不如不戴那乌纱帽呢!”老父亲听后,考虑良久,才说:“大不勉强你,你既已选择好要走的路,大支持你!”吴尉文真的走上弃官从商的路。经过四十多年商场拼搏,终于成为关中大地最成功的秦商代表人物之一。

吴尉文的从商之路,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原因十分简单,他有一个在朝廷任四品议叙布政使的老父亲做后台。地方官吏和京城实权人物互为利益往来,在大清朝是公开的秘密,只要彼此一句话,再难办的事到他们手里,就成为水豆腐、软柿子,没有办不成的。吴尉文从商,见盐、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只说了一句话,花了几纹银子,便拿到了六百盐引,在扬州设了一家名为裕隆全的大盐栈,在山西运城开了一家大粒青盐栈,在渭北设了一家茶业行,不到十年便家大业大,地方官吏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为自身利害着想,自然遇事都要给他足够面子。风光无限的吴尉文用他那智慧的大脑,指挥、调动了无数为他岀谋献策的脑袋,把安吴堡变成他商业王国的大本营,在这个大本营里,他潜心研究总结历史上成功商人的营商经验,集前人之大成,不断改变经营策略,以适应商场形势需要。他最得意的杰作是借用《孙子兵法》中有备无患、百战不殆的谋略,在生意场上从不做无准备、无制胜把握的买卖。加上他对孔孟的中庸之道熟读于心,在为人上从决定从商那天开始,便以“和谐、圆世、慎微、诚恭”八字为准则,与人交友求义,面对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他都能礼贤下士,和气生财,不妒不嫉。“见车让路宽,见人礼为先”的吴尉文,到死都没忘记教导儿子和儿媳:宁可舍得十万银,不可恶言伤人心。在他留给子孙的《从商札记》文稿里,留下一篇洋洋两千余言的《营商必备》,列举了二十条商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品德,他告诫后来的商人们,商人如果不能成为族群中的精神楷模或领袖,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被世人尊敬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