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3/31页)

英国也涌现出不少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它们大部分都建立起自己固定的客户关系,比如由米沙·布雷克(Sir Misha Black, 1910—1977)和米奈·格雷(Milner Connorton Gray, 1899—1997)领导的“设计研究组”(the Design Research Unit),以及由工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伽比·施莱帕(Gaby Schreiber, 1916—1991)在1943年建立的伽比·施莱帕协会(Gaby Schreiber Associates)等等,都与当时兴盛的塑料工业集团伦科赖特公司(Runcolite)建立起合作关系。这种设计界与企业界的协助关系,最先是由美国人发展起来的。这些欧洲和日本的设计事务所对于促进本国的设计水平,对于促进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对西方国家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战后初年,美国对于欧洲的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曾经在1950年代初期组织过一些欧洲设计展览,向美国人民介绍杰出的欧洲设计,展出的作品包括意大利的运动型汽车(跑车)西斯塔利亚(Cistalia)、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家具,例如汉斯·华格纳(Hans Wegner, 1914—2007)设计的典雅的、具有北欧民间风格和东方家具风格的椅子和其他家具等。但是,这些高雅设计不敌美国通俗的大众商业文化,美国工业界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进行工业产品外形设计,已经制造出大量的供平常百姓用的产品,与欧洲那种为收入丰裕的阶级设计的做法完全不同。美国街道上处处呈现的是美国大型汽车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面貌,汽车文化风行全国。

瑞典设计师西斯腾·萨松1946年为『绅宝』公司设计的汽车(Saab 92001)采用了美国很流行的流线型风格。

战后美国梦——美国生活方式:郊区洋房、小汽车,摄于1950年代末期的加州。

风行全球的《生活》周刊(LIFE)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

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汽车,以它们年年改变的式样、各种装饰手段,夸张的甚至是庸俗和品位低下的设计细节,却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美国汽车价格平实,加上当时汽油价格低廉,很快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最多的国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与此同时,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放映,吸引了亿万观众,美国的流行歌曲也通过唱片和无线电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的消费用品广告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可口可乐、口香糖、美国香烟、美国奶粉、美国麦片等无处不在,美国杂志,如《生活》(Life )、《时代》(Time )周刊,也风行全球。这些美国产品把美国的通俗文化以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方式带到全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国生活方式,也就是消费文化的方式,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世界面前,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各国的设计。美国的电冰箱、洗衣机、干衣机、吸尘器、汽车、洗碗机、电面包炉、烘箱、空调机、现代化的厨房设备、食物搅拌器、果汁机、电动开罐头机、宽敞舒适的郊区住宅、现代化的起居用品、规划工整的居住区域、完善的园林设计、星罗棋布的卫星城镇、四通八达的超级公路网、方便的铁路和民航交通系统、发达的电话网络、无处不在的新闻体系、众多的大众娱乐项目,特别是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百老汇歌舞等等,都令西方各国民众羡慕不已。在物质极为 匮乏的战后年代,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不是设计的典雅和品位,而是美国式的大众物质文化,它们提供给百姓以方便和舒适的新生活。因为可口可乐一马当先打入世界市场,所以当时有人称这种美国大众文化的入侵为“可口可乐殖民主义”(Coca colonization)。西方各国在1950年代后半期开始学习和模仿美国大众文化,连同美国设计的核心,即强调“有计划废止制”的式样设计方式也一并照收。

在1950年代后半期,受从美国涌进西方的众多大众文化和消费观念影响最深的是所谓的“未成年的青少年阶层”(英文把从13岁到19岁的青年称为“Teenage”,以13到19这几个英文单词的共同词尾“teen”与英文的“年龄”——age合成,中文似无恰当的对译字眼,权且译为“未成年的青少年阶层”),这批青少年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战后初定,美国和西方各国出现了人口大量增殖的状况,形成了“战后婴儿爆炸”,或称“战后婴儿潮”(post-war babyboom),大约有1/3的人口在这个时期出生,他们被称为“战后婴儿”(post-war babies)。至1950年代末,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开始进入“丰裕时代”,战后婴儿的父母们的平均收入比战前要高得多,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也都水涨船高。这些孩子无论从家庭消费能力、本身教育水准和知识结构、对于传统价值的淡漠感、对于新事物的迷恋程度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他们的父母辈完全不同的特点。当他们进入青春期,由于人口比例大,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1950年代、1960年代,他们已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阶层,到1970年代更成了西方文化变革、社会动荡的主力军。为了适应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文化品位,新的设计、新的产品、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而美国的物质文化和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都非常对他们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众文化能够在西方兴盛一时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兴起的摇滚乐(Rock'n' Roll)在传入英国以后,就引发了时装设计、时装装饰配件设计和首饰设计的一股全新的设计浪潮。

著名的匈牙利汽车制造厂伊卡露斯(Ikarus)也投入了婴儿车的制造,以满足急剧增长的需求。

福特公司的新车广告也以能装载许多孩子作为诉求。

从1946—1960年,美国有7000万婴儿出生,这是1940年代末芝加哥一家医院婴儿室的景象。

美国服装业在战前开始批量化生产消闲风格的时尚服装(ready-to-wear,由法文的prêt-à-porter而来),随着战后欧洲社会阶层格局的变化,也在欧洲引起模仿的风潮,青少年一代对于这些非传统的、舒适随意的服装喜爱有加。当然,他们对于新技术产品,比如汽车、摩托车、小型摩托车(scooter)、半导体收音机、高保真音响设备、录音机等更是情有独钟。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富裕的、年轻的市场,设计界必须迅速做出调节。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是1950年代、1960年代设计新面貌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