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6/28页)

IDEO公司强调:设计的优劣与否在于产品给人带来的体验,而不仅仅限于设计出来的产品本身。他们也身体力行地将这一原则带到他们的设计服务中去。IDEO为美国最大的医疗管理公司——凯撒医疗网(Kaiser Permanente)在2003年设计的扩展规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凯撒集团在全美有几百所医院和诊所,其中有些已经老旧了,集团打算通过改建和新建来更新换代,聘请IDEO来做升级换代的设计项目。

IDEO组成一个包括了科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的设计团队,并邀请凯撒集团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以及部分病人参与,共同研究扩展计划的合理性和必需性。IDEO要求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从医疗服务的对象——病人的角度出发,由此发现了许多在以前的设计中完全忽视了的问题:医院和诊所的候诊室设计的不舒服、不人性化,医院的工作流程挂号、候诊、检查、住院等的不方便、不流畅等等。IDEO的设计心理学家指出,不少病人,尤其是老弱或有残疾的病人,以及新移民病人来就诊,都需要有人陪同,但按照凯撒集团的规定,病人见医生的 时候是不允许外人陪同的,从而造成病人惶恐、隔膜的心理状态。IDEO的社会学家们也发现,医院的检查间最受诟病,因为病人常常需要脱了衣服等待超过20分钟以上,周围尽是冷冰冰的仪器、针头等令人紧张的器具。因此IDEO得出的结论是:更新必须从改善病人的就诊体验入手。

IDEO提出,与购物有几分类似,看病实际上是一个与其他人共享的社会经验过程,因此最需要的不是新添医院建筑或更换设备,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为病人提供舒服的就诊空间和氛围。例如候诊大厅应该有清晰的指导图,标明医院各个部门的位置;空间要足够大和干净,能容纳所有病人和陪同他们的亲友。检查室需要扩大,令陪伴的人也可以留在那里,并应该安有隔帘,保证病人的私密性。要为医护人员设计与病人分离的内部通道,既方便他们交流情况,也避免造成病人心理的紧张。总之,要改变的不是凯撒集团的硬件,而是要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体验过程。这个新的观念,既令凯撒集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公众形象,还节约了不少改建的费用。

“设计重在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这个产品也包括建筑、规划、平面等等)本身”,这是IDEO的重大突破。体验的重要性,即以使用者作为设计的考虑核心,这个思维角度的改变,给设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新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市场细分(mass markets fragment)越来越细,传统的品牌忠诚(brand loyalty)逐渐消退,经济类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原来的规模经济(the economics of scale)开始转变为选择经济(the economics of choice)。在这样的形势下,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IDEO这样的设计服务了。

在某种程度上,IDEO通过他们的设计调研和设计实践,的确改变了企业的行为模式。一般的设计事务所仅仅提供具体产品的设计服务,并不涉及客户企业的运营模式、开发模式,而IDEO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胜在这一点上。

IDEO为『铁箱』公司设计的『跳跃椅』。

IDEO为加纳第二大城市库玛西(Kumasi, Ghana)设计的无水马桶,既解决非洲城市普遍缺水的难题,又保证了居住环境的卫生。

IDEO的设计程式,大致可以总结为五个步骤:

①以消费者、用户为中心,进行调查和研究(empathy with the consumer);

②设计团队的头脑风暴,允许提出任何构想(anything-is-possible brainstorming),集思广益;

③迅速将构想视觉化、制作设计原型(visualizing solutions by creating actual prototypes);

④通过技术手段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using technology to find creative solutions);

⑤上述各个步骤,都力争高速完成(doing it all with incredible speed)。

这五个步骤的核心,是“改善消费者的体验(the consumer experience),比任何设计都重要,设计要围绕消费者体验来进行”。这亦可以视作美国当代设计的一个大转变。

提供跨界的综合性服务,已经成为美国设计的一种趋势。目前,与IDEO相似的同类型公司还有巴特利联营公司(Bartley Associates, Inc.)、大西洋风能源公司(Atlantic Wind Evergy, LLC)、CHM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CHM Partners International LLC)、梅塞尔-图特尔-列维士公司,以及“大红”公司(Big Red, Inc)等。

3.高科技产品的日用品化、时尚化和家用产品的智能化

即使在电脑已经相当普及了的1990年代初期,恐怕也无法设想电脑可以握在手里(智能手机)、戴在腕上(智能手表);无法想象到今天这种几乎人手一机,拍照、看戏、交谈、传照片、存钱、缴款,甚至遥控家中的照明和空调……简直无所不能的场面;也无法理解世界各国的“果粉”们,为了能早些买到新推出的苹果产品,连夜在苹果商店门前大排长龙的热情。这种高科技产品日用品化、消费品化、时尚化的趋势,以及由此衍生的消费者忠诚度, 都是21世纪的新现象。另外一个虽然没有那么夺人眼球,却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趋向是家用产品的智能化——智能控温、智能保安、智能照明、智能娱乐,过去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各种崭新产品一拨又一拨地涌入市场,应接不暇。

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要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少不了设计师们的贡献。而苹果公司(Apple Inc.)无疑是这一波浪潮中的弄潮高手。

苹果公司(Apple Inc.)成立于1976年,是由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 1955—2011)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 1950— )创办的。它是第一家成功的个人电脑公司,引领了个人电脑的革命。它在1977年推出苹果II型计算机(Apple II)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三年间给公司带来1亿美元的盈利。1984年,马金托什电脑(Macintosh)问世,这架主机和显示器合为一体、带有滑鼠的个人电脑重塑了电脑行业的面貌。1998年,iMac系列个人桌上电脑问世,圆润顺滑的有机造型,以及水果糖似的半透明外壳,令世人惊艳,一年之内的销售量达到惊人的80万台。

接下来的10多年中,苹果公司的创新产品以井喷之势,不断推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2001年年初推出iTunes,集媒体播放器、媒体图书馆、移动设备管理应用于一身,用户还能通过它购买或下载音乐、电视剧、电影等娱乐产品。8个多月后,苹果公司又推出便携式数字多媒体播放器iPod,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引起了一场电子消费产品的“文艺复兴”运动。随后推出的触屏式智能手机iPhone(2007)、平板式便携电脑iPad(2010),再次更新了“电脑”的定义,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电子消费品的框架,也令苹果公司在2012年成为世界上最盈利的电子消费产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