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为而治的文景盛世(第5/8页)

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命令下达后群臣因忌惮晁错的势力集体沉默,唯有窦婴提出了反对意见。《汉书·晁错传》里记载,“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但是窦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窦婴在文帝年间长期担任吴国的丞相,对吴国的内情,以及吴王刘濞本人是相当了解的,而削藩的重点对象就是吴国。可惜的是,汉景帝并没有重视窦婴的反对意见。还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是袁盎,但是他没能亲自到场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晁错一上任就用“接受吴国贿赂”为由把他贬为了庶人。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使很多藩国诸侯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诸侯们纷纷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恨之入骨。

晁错的父亲得到消息后,特地从老家颍川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就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晁错的父亲说完就走了,在回家的路上服毒自杀,死前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刚死没几天,吴王刘濞联合吴楚七国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联合发动了叛乱。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收了吴王刘濞的贿赂,还为他说好话,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丞史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可能参与反叛的事。”晁错听了丞史的话,一时犹豫不决,没有立即向袁盎下手。有人得知此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晁错加害自己,当夜便去求见窦婴,希望窦婴给自己创造跟汉景帝当面解释的机会。窦婴进宫向汉景帝报告了袁盎的请求,汉景帝就召袁盎进宫会见。

袁盎先下手为强,给汉景帝提建议说:“吴、楚等国相互往来的书信说‘高祖封立刘氏子弟为王,并有各处的分封土地’。现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责罚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令他们用造反的名义共同向西进攻联合诛讨晁错,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原来被削减的封地,兵不血刃就可平息战端。”汉景帝听了袁盎的话,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说:“如果这是真实的情况,我不会因为宠爱一个人而得罪天下。”袁盎说:“我只能想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还望皇帝深思熟虑。”

没过几天,汉景帝派人传达诏令,命晁错乘车巡行东市,并派人在东市将晁错斩杀。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晁父预料的那样,晁错操之过急的削藩策略激起了吴楚七国诸侯的叛乱,最终被汉景帝下令斩杀。杀了晁错之后,汉景帝又跟叛军商量,要把之前削减的封地都还回去,希望能平息诸侯的怒火,停止造反。然而刘濞造反不造反跟晁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晁错的削诸侯建议顶多只是个导火索,再说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他不继续造反也不行了,于是一路高歌猛进,杀到了汉景帝弟弟刘武的封地梁国。

亚夫出征,平定七国叛乱

刘武的封地原来属于韩国的地盘,过了睢阳(梁国都),骑兵一天就能到达函谷关。叛军兵临城下,此时梁王刘武内心很崩溃,没招了,只能硬抗。他不可能投降,天下所有的诸侯都投降了他也不可能投降,因为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而且关系很好,投降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梁王刘武玩命地抵抗,这样一来就给汉景帝组织反攻争取到了时间。

汉景帝立即让周亚夫任太尉接管了军队,又命令窦婴担任大将军,出兵抵抗吴楚联军。周亚夫是个很有智谋的人,认真分析了形势,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向景帝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说:“楚兵骠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后发制人,即先置梁国于不顾,疲敌困敌,断敌粮道,而后侍机破敌。主意虽好,但是执行起来有一个困难,因为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兄弟,窦太后十分宠爱这个小儿子,一旦梁国被敌攻陷,不仅周亚夫吃罪不起,景帝也无法向窦太后交代。

但是周亚夫是个很有魄力的人,战略方针确定后,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他绕开叛军设伏的崤函(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一带)之路,出敌意外,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趋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有如从天而降;继而会师荥阳,牢牢控制关东最重要的战略基地;然后亲率重兵进据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切断叛军主力——吴楚联军同齐地各国叛军的联系,并派出轻骑兵袭占淮泗口(今江苏洪泽西),断敌粮道。这时,吴楚联军向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发起猛攻,睢阳形势危急,梁王扛不住了,接二连三地发出求救信,但周亚夫按兵不动。梁王告到朝廷,景帝迫于太后压力,只得下诏令命周亚夫救梁,周亚夫拒不奉诏。梁王一看只能靠自己了,只好全力固守,最终阻止了叛军的攻击。叛军久攻睢阳不下,转锋向昌邑,企图寻汉军决战,周亚夫坚守不出。吴楚叛军为饥饿所迫,急于求战,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猛攻汉营的东南,准备出其不意攻击汉军西北。周亚夫识破了叛军的计谋,急令严备于西北,叛军果然以精兵进攻西北,因汉军有备未能得手。叛军求战不得,久持无粮,军心发生动摇,刘濞不得不下令撤兵。周亚夫乘势出击,一举破敌,斩首十万,余皆溃降。刘濞仅率数千人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随即被东越人诱杀。接着,汉军一一诛灭各叛乱诸侯王。前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周亚夫就悉数平定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平定叛乱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为后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周亚夫知彼知己,多谋善断,制定了一套符合实际的作战指导方针。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能在三个月内平定下来,与他的正确指挥是密不可分的。战争尚在进行之时,朝中大臣和军中将领对他采取的对策有不少争议,但在战争结束后,大家都心悦诚服,“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了。

平吴楚之乱后,周亚夫由太尉升至丞相,但他秉章办事,作风严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性格却注定了他无法玩转错综复杂的官场斗争。有两件事加剧了周亚夫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