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杨震向东汉腐败“亮剑”(第6/6页)

可这最后的机会已经晚了。

因为此时汉安帝正在山东出巡,李闰们就陪护在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外带攥着杨震的“小辫子”,正是最好的“下药”机会。所以拿出当年糟践邓太后的本事来,这次糟践杨震:皇上您听说了吗?自从那个赵腾伏法后,杨震很不高兴,天天在家哀叹,他现在是太尉,手中掌握兵权,万一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摸住帝王心脉,先发制人,局面,已经无可挽救了。

这次,汉安帝难得“效率”了一回,李闰“下药”后的当晚,下令快马800里加急返京,当场撤掉杨震太尉一职,并立刻遣返回原籍。杨震一家还在睡梦中,就被如狼似虎的官差强行塞进马车,然后火速开拔。杨震悲恸万分,甚至来不及悲恸,一家人被催命似地往老家赶。晨光熹微时,他们已经走出了洛阳地界,来到了一个地方:陕西华阴夕阳亭。

家,已经很近了。

夕阳亭,好熟的名字。

微微晨光之中杨震想起来了。49年前,他辞别母亲,离开家乡,跟随恩师恒郁,正是经此地进入洛阳。然后求学,满师,讲学,为官,惩奸除恶,治理地方,背叛,孤独,斗争,陷害,亮剑一生。

他会想到什么呢,是否会想到已经作古的母亲,那一句铮铮的叮咛?

若负汝父之清名,则永不相认也。

如果想起这一幕的话,杨震一定会说:“母亲,我,一生未负。我,回来了。”

然后,就是《后汉书》的记载,行至夕阳亭,杨震迟疑良久,对两个儿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为官不能效忠国家,报答百姓,反而落得千古骂名,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死亡,只是我们士大夫的责任。奸臣祸国殃民,我却无能为力。妖女淫乱宫廷,我却不能阻止,又有什么脸面去见日月。我死以后,用杂木做棺材,用被单蒙住我的头,盖住我的身体,不要埋在家族的祖坟,不要祭祀。

一字一泪,原原本本,翻译下他最后的遗言。一个爱惜名誉如爱惜羽毛的人,最后的无奈,孤独,悲伤,激愤。

言罢,饮毒酒而死,这是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三月十二日,杨震时年64岁。

杜甫说:死者长已矣。昏君和贪官们说:休想。

杨震死讯传来,汉安帝不爽。君要臣死,臣才能死,没让你死你就死,便是大罪。王闰们继续“下药”,不许杨震的棺材下葬,更不许他回老家,就扔在露天里,让他饱受日晒雨淋。值得讽刺的是杨震的学生们,从始至终,一句话都不敢说。杨震家乡的“父母官”——陕西弘农太守移良更是“叭儿狗”,他先是派兵扣住杨震的棺材,接着又把杨震的两个儿子发配做驿兵,可怜两个文弱书生哪里干过这个,又兼“叭儿狗”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吃尽苦头。

史载那几日,夕阳亭当地连降暴雨,打在杨震的棺木上,如泪。

古人云“冤沉似海”,杨震总算幸运,只等了一年零八个月。

这一年零八个月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先是沉于玩乐的汉安帝刘祜玩大了,南下旅游的时候感染风寒,回到京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树”倒了,“猢狲”们还想扑腾两下,李闰江京们欲废黜皇太子拥立幼主,以继续把持朝政,反被太子一网打尽,统统被处以“凌迟”,即老百姓常说的“杀千刀”。而后太子即位,即历史上的汉顺帝刘保。当年在杨震冤案里装哑巴的杨震门生们,而今也总算开口了。陈翼等人向汉顺帝力陈杨震冤案,汉顺帝闻知嗟叹不已,立刻下令释放杨震的两个儿子,将杨震的尸骨厚葬于华阴潼县(即陕西潼关),汉顺帝亲写祭文,称杨震“匡扶社稷,正直是与”。杨震棺木下葬之日,《后汉续》说有一大鸟从天而降,在杨震灵前俯仰悲鸣,血洒满地。之后,人们就塑一石鸟守护于碑前。至此,杨震一案,彻底平反昭雪。杨震死后,其子孙后代连续8代皆为东汉高官,可谓世代显贵。400多年后,他的家族出现了一位鼎定天下的英雄——隋文帝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