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就霸业的第一步(第3/4页)

秦穆公用的,其实不过就是杀价的智慧罢了。杀价的能手都知道,绝不能让店主人看出你一心想要的东西,否则他会就地起价,至少绝不降价。必须装作一副可有可无的模样,才有低价买到的可能。同样的智慧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人可以买到便宜的包包,有人却可以买到让秦国称霸的大才。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为什么晋献公忽视百里奚?为什么楚国人这么低价把他卖掉?到这里答案终于揭晓,原来他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今天平均寿命这么长的时代,七十多岁大多都是早已退休的老人,何况是在春秋时代!在当时的人来看,这就是个快死的老头儿,已经没有办法再从政了,所以才忽视之,楚人甚至是把他当成囚犯送回秦国的。可是秦穆公怎么做?穆公亲手将他从囚笼中释放出来,然后诚恳地向他请教国事。

那么百里奚会怎么回答呢?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大夫。

结果百里奚辞谢说:“我只不过是个亡国之臣罢了,又有什么值得问的地方呢?”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真有你认为的那么贤能,那虞国怎么会亡?既然虞国亡了,就代表我没有治国的本事。

等等,难道百里奚不懂这是一个拯救自己脱离奴隶身份的好机会吗?为什么他要辞谢穆公的赏识?

百里奚当然懂得这是机会,但各位却不一定懂得百里奚是什么样的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君择臣,臣亦择君”,君王要找好的臣子,臣子也要找好的君王。因此百里奚也要考验秦穆公,想知道穆公是否真心要用他,所以他才故意用这句话试探。

结果秦穆公怎么说呢?

他说:“就是因为虞君没有重用你,虞国才会灭亡,这不是你的错。”

各位看这话说得多漂亮!

但穆公不只是说话漂亮而已,他表露出自己的真心,坚持请教百里奚国事该怎么办。最后和他谈论了三天,穆公非常高兴,觉得这个人真是奇才,不但要用,而且要重用,决定把全国国政都交给他主持。因为秦穆公为这位大才赎身开出的价码为五张黑羊皮,所以当时人都戏称百里为“五羖大夫”。

这一刻,请你把书合上。试想,如果你是百里奚,别人把你从囚车之中放出来,让你从一个奴隶一下子变成大夫,还要给你在这个国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请问你第一件事要做什么?

大部分人的答案,大概是大展宏图,或报答君恩,或扩张权力,都不出这类的内容。但百里真是与众不同,穆公用他,果然没用错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国君推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选。

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于是缪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百里奚对秦穆公说:“我的贤能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我贤能你知道,蹇叔贤能却没有人知道。”各位可能会问,既然没有人知道,百里奚又如何证明蹇叔贤能呢?总得有个根据吧!

百里奚又说:“我曾经在齐国穷困到要去讨饭的地步,是蹇叔收留了我,给我饭吃。我后来想要去侍奉齐国的国君无知,蹇叔听说了这件事,他劝阻我不要这么做。正因为他劝阻了我,我没有去无知手下任职,后来齐国因为无知的倒行逆施而大乱,我却能够脱身不受影响。

“我接下来到周朝的都城,周的王子颓喜欢牛,我就借着养牛之法接近他,因此他要用我。蹇叔又劝我不要去,于是我听蹇叔的话离开了周,结果周王子颓后来引发了大乱,正因为我没有被他所用,所以也没有被诛杀。

“后来我又要去侍奉虞君,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蹇叔说得没错,虞君不会重用我,可是我有我的私心,我想要财禄,想要官爵,最后还是决定去了。

“前面两次我都听了蹇叔的话,所以才得脱大难。第三次我不听蹇叔的话,结果虞国亡了,我被晋国抓起来作为奴隶送到秦国来。从过去的事情,就可以知道蹇叔确实比我贤能。”

读了百里奚这段话以后,各位不妨想想蹇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每一次预言哪个国家将有大难,果然全都应验。这样的人在古代,叫作有先见之明;在现代,就叫乌鸦嘴了。

可是真正的问题来了,既然蹇叔屡屡预言准确,为什么百里奚第三次就不听他的话呢?

当然,各位可能会说,不就是“私利禄爵”吗?那么就应该再问,难道前面两次没有禄爵吗?怎么百里奚前面都听蹇叔的话,后面就不听了呢?

我们读书必须用心深思,不只是要懂得道理,还要明白人情。各位要知道,百里奚是有大才的人,一个有大才的人最怕的就是怀才不遇。他才能如此杰出,屡屡有机会,却屡屡不见被用,比他差的人却都平步青云。他心中的苦闷和愤懑,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朋友一次两次跟你讲不要去,你可能还觉得他是为你着想;到第三次还叫你不要去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被情绪盖过了理智,因为你实在忍不下去了!如果朋友再坚持劝阻,就容易生出怨心,说不定有人还觉得朋友是嫉妒他,故意阻挠他。《论语》说“朋友数,斯疏矣”,就是这个道理。忠言逆耳,果然这一次不听蹇叔的话,百里奚就倒大霉了。

为什么蹇叔要三次劝阻百里奚?因为他能看出那个国家局势之凶险,他真心诚意地希望朋友不要遭难。但这样的人,不到他的话应验之时,终究是很难讨人喜欢的。

穆公听见百里奚的话,立刻派人用重礼去请蹇叔来秦国,让蹇叔同样担任高官。

再请问各位,如果是你,你会推荐一个比自己厉害的人给上司吗?百里奚为什么这样做?他难道不怕蹇叔取代自己吗?

历史学是研究“时”与“变”的学问,一个做法好不好,没有标准答案,要由所处的环境来决定。能够决定百里奚前途的人是秦穆公,因此要判断百里奚的做法是否正确,必须先了解秦穆公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