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拒绝决策(第2/3页)

只是世事多乖张,姜维的致命对手邓艾在此时又出现了。邓艾据渭水下寨,协防司马望死守长城。面对姜维咄咄逼人的攻势,邓艾只采用了一种方法应对——拖。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实都怕拖。女人不能拖,拖着拖着红颜就凋落;男人不能拖,男人一拖万事成蹉跎。

战事更不能拖,战事一拖,攻守易势,胜利的果实一眨眼就变成寂寞,捏在手中徒呼奈何。

邓艾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一面派人向司马昭求救,一面对姜维拖泥带水。

姜维绝望地发现,他遭遇了世界上最能拖的男人。他豪情万丈地派人向邓艾下战书,约定来日大战,邓艾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却偃旗息鼓,紧闭寨门,就当没这回事。可怜姜维五更就起来令三军做饭,然后布阵等候一整天却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被放鸽子了。

晚上又派人向邓艾下战书,约定来日再战,邓艾依旧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还是偃旗息鼓,紧闭寨门做无赖状。如此情形经历了五六次之后,姜维才明白,邓艾原来在等救兵。

姜维也搬救兵。他写信给东吴地区领导人孙,请求对方全力攻击司马昭,使其无暇分兵他顾。但是姜维此时并不知道,一切已是大势已去。

司马昭已然攻下寿春,杀了诸葛诞,劝降了所有参战吴兵。与此同时司马昭班师回洛阳,正引兵来救长城。

时间站在了司马昭一边,邓艾的“拖”字诀大获全功。姜维只得黯然回撤汉中,尴尬地结束他的伐魏计划。

但生命不息,伐魏不止。蜀汉景耀元年冬,姜维再一次出发了。他以廖化、张翼为先锋,起蜀兵二十万,分布于祁山之前,意欲与邓艾、司马望殊死一搏。

这个老男人,再也输不起了。

不错,一个人可以失败N次,但在N+1次他必须赢。N+1次决定事物的性质与走向,而前面的N次失败都可以是铺垫。

这话反过来说也成立。一个人可以胜利N次,但在N+1次不能失败。因为最后一次最重要,它是盖棺论定的。

姜维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最后一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时间不多了。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肯定自己,肯定蜀国,不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度。

老天爷这次发了悲悯之心,几乎把一个完胜送给姜维——在廖化、张翼的两面夹攻下,魏兵大败。邓艾虽然舍命逃出,却身中四箭,几乎丧命!

但是最最关键的时刻,一个阴谋出笼了。

邓艾、司马望使出了反间计,派人到成都散布流言,说姜维怨恨天子刘禅,不久就将投魏。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若干年前,在诸葛亮胜利在望时,司马懿也曾经使出同样的招数令刘禅召回诸葛亮,从而使得司马懿咸鱼翻身。这一回,邓艾、司马望决定再出击一次,拷问人心,是否多疑依旧。

人心依旧多疑。特别是在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上。

刘禅没有任何长进。因为他始终是个没有安全感的男人。

这个蜀国是他的吗?也许是,因为他是天子;也许不是,因为兵不在他手上,在姜维手上。

所以蜀国是他刘禅的前提是姜维要有足够的忠心。姜维有足够的忠心吗?没有人知道,除了姜维自己。

刘禅便要做一个实验,以召回姜维的方式来考察他的忠诚度。

不错,中断战事确实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但是和忠诚度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正是在这样的逻辑考量下,疑心重重的刘禅向姜维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

姜维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

既明白邓艾、司马望的阴险,也明白刘禅的多疑。

但他唯一不明白的是自己。回还是不回,这是个问题。

事关他道德评判和政治立场的问题,也是考量他军事决策力和权变力的问题。他可以像诸葛亮那样,把忠诚度放在第一位,抱憾而归,也可以顶着骂名和误解,将胜利进行到底。

只是这胜利不可能是他的胜利,将是蜀国的胜利,而他,将以其个人人生的失败毁掉一世英名。

何去何从?

姜维最后的选择是回去。像诸葛亮以前做过的那样,回去为自己辩解。

这是一个聪明人的选择。他和诸葛亮都是聪明人,也是忠诚于蜀国的人,仅此而已。

但历史的机会就此失去。姜维不知道,他为自己讨回了一个清白,却让蜀国失去了一个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接下来,司马昭开始动手了。司马昭要改写历史,第一步就是要让魏主曹髦下台,然后问鼎天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史上最牛的成语横空出世,无数人心领神会,心情复杂,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的世界。

退路就是死路

魏甘露五年夏四月,司马昭带着剑上殿了。

带剑上殿是他的一个特权。但司马昭想要的不仅于此。他要做晋公,加九锡。

一般来说,司马昭想要什么东西不会直接开口要,他总是让其他人去说,然后自己“勉强”接受。

他这一次就“勉强”接受了做晋公,加九锡。虽然曹髦给的也勉强。

曹髦深刻地感受到了危机的来临——司马昭磨刀霍霍了。这个人想要的东西太多,不仅是做晋公,加九锡而已。

在司马昭想要的所有东西中,曹髦有一样东西是不能给的,他的性命。

不错,帝位是保不住了,因为他的帝位,本来就是司马家族给他的,拿走也无妨,可曹髦不能确定的一点是,司马昭会不会将帝位和他的性命一起拿走。

这不是不可能,是太有可能。

因为帝位就是由无数人的性命铸成的。谁坐在上面,都要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所谓有担当。

曹髦决定一搏,利用天子的权威,除掉司马昭。他找了三个人来具体执行此事。这三个人是——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

只是曹髦不知道,人世间天子的权威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武力。没有武力做支撑,天子的权威薄如蝉翼,不堪一击。

这个道理,侍中王沈等三人都很明白。

所以当曹髦慷慨激昂地表示为了重铸天子威严,准备拜托他们干掉司马昭时,王沈、王业选择了立马去投案自首。他们的原话是这样的:“事已急矣。我等不可自取灭族之祸,当往司马公府下出首,以免一死。”

尚书王经还有点良心,认为做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他选择了留下来。

与此同时,孤身走我路的曹髦在皇宫内找了三百个来路可疑的男人组成武装力量,“鼓噪而出”。这里鼓噪而出的意思是大家伙儿互相叫着给自己助胆,也给同伴助胆,虚张声势、张牙舞爪地冲出去,而我们的曹髦天子则“仗剑升辇”,派头十足地要找司马昭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