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埋伏也要讲实力(第2/3页)

赵云回军赶杀了,他仿佛换了一个人,枪枪要致夏侯惇于死地。夏侯惇心慌意乱之下冒死突围;与此同时,李典遭到了关羽的追杀,夏侯兰、韩浩遭到了张飞的追杀,夏侯兰甚至死在了张飞的矛下,这一仗最终的结局是——火打败了一切。

一把火烧出了一个人的高智商。诸葛亮。

诸葛亮以他匪夷所思的计谋雄辩地告诉世人,很多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兵多将勇,而在于审时度势,借天借地借人和。而博望这一战,也真正打出了刘家军的“人和”——战后,关、张下马拜伏于诸葛亮面前,表示今后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

诸葛亮看上去却是一脸的沉重。仿佛胜利是别人的,庆祝也是别人的,与他无关。他在思考,或者说做思考状。

因为一个事实显而易见:曹操没被打败,他只是被打痛了。

诸葛亮以为,这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对曹操这样一个大腕来说,他接下来的选择只能是睚眦必报。所以归根到底,该失去的还是要失去。博望要失去,新野迟早也要失去。它们经不起曹操大军的践踏。所以,刘备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下一个根据地,踏踏实实的根据地,可以有回旋余地的根据地。

诸葛亮再次把目标瞄准了荆州。他对刘备说:“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刘备则再次于心不忍,表达了不做趁人之危之事的坚强决心。诸葛亮威胁他,说,今天如果不取荆州,以后后悔莫及啊……刘备斩钉截铁:“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诸葛亮整个一没脾气——一切又回到了上次的状态:和刘大善人合作,就是要自己多担当点,舍此无他。谁叫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主。我选择,我承受,人生的要义莫过于此。诸葛亮自叹命苦。

曹操很生气。

曹操经常很生气。有时是真生气,有时是做生气状。这是一个大人物的特点。大人物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大人物要把人生的戏演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入戏。

但这一回,他是真生气了,被夏侯惇的盲目自信气得吹胡子瞪眼,那叫一个怒不可遏。

夏侯惇也乖巧。从博望逃回来后,自缚去见曹操,跪地请死。夏侯惇哭着说,我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我军。惇罪该万死啊……

但是很意外,曹操没有让他死。因为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转移到诸葛亮身上。这个传说中的人物终于以惨烈的事实证明了他强悍的存在,曹操不能不引起重视。

必须尽快扫平江南,让刘备、孙权都死翘翘,特别是那个诸葛亮也要死翘翘!一个报复性的决定很快就在曹操脑海中现成了。他决定出兵五十万,一统江南。时间就选定在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计划在这一日出兵。

太中大夫孔融计划不让曹操出兵。他给出的理由是刘备,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不可轻伐;而孙权虎踞六郡,又有大江之险,也不易取,总之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劳而无功啦。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丞相的声望会大受打击。丞相如今兴无义之师,会失天下之望……

曹操听了,觉得孔融这个人的人生很失败——曹操以为,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有时看他说话就知道了。孔融的话说得很触霉头,曹操觉得不祥。他痛斥孔融说:“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

当然还有一层话曹操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要不要讨伐某人,标准不在于此人是不是逆命之臣上——天子他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忠臣逆臣于他而言就更无所谓了。忠臣逆臣者,拿来说事的由头也,最重要的标准是——曹某人看你顺不顺眼,不顺眼就给我死翘翘去。

孔融长叹而出。这个读书读多了的人喜欢事事从书本出发,从礼仪道德出发。在他看来,曹操的暴力哲学是要遭报应的,所以孔融长叹而出的时候还附带说了这么一句话:“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这是一句致命的话,致孔融的命。因为这句话被御史大夫郗虑听到了,从而构成了对孔融生命的绝杀。

郗虑是这样一个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郗虑经常遭到一个人的侮辱。孔融。

孔融实际上并没有暴力倾向,他之所以侮辱此人完全是因为郗虑的人格比较卑微,喜欢拍马屁,喜欢打小报告。孔融以为,做男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做男人遇见坏人坏事要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所以对郗虑,他经常展开疾风暴雨式的批评教育,以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但是孔融不知道,世界上最难改造的就是人的价值观。他很快就深受其害——郗虑向曹操打小报告了,说他受的委屈大了去了,孔融经常像他爹一样恶狠狠地教育他,最重要的是孔融竟然侮辱丞相,又与祢衡臭味相投,俩人凑在一起经常互拍马屁,祢衡夸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夸祢衡是颜回复生。丞相啊,你知道以前祢衡为什么会羞辱丞相您吗?全是孔融指使的。最严重的是昨天,孔融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丞相您“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至不仁是什么意思?不就是粗暴吗?而他说刘备是至仁……丞相,这,这,这个……

曹操吐血了。真的吐血了。先前他还以为孔融是个书生,现在才知道,敢情还是个阴谋家!披着书生外衣的阴谋家!

曹操决定,让这个人去死。立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孔融的死已经没有悬念了。有悬念的是他两个儿子。

孔融有两个儿子,都未成年,不知道世事的凶险,要命的是那时又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以当宿命的冷箭刺透孔融然后向他的两个儿子逼仄而来时,这两个孩子基本上没有招架之功。

事实上他们也不打算招架。他们安坐家中,对坐弈棋,表情恬淡,很有孔融遗风。有好心人急匆匆上门劝他们找个地方一避,孔融的这两个儿子不慌不忙地抛出影响这个世界一千多年的孔氏名言: “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破巢之下,的确没有完卵。以天下之大,或许可以躲得过兵勇的追捕,却躲不过曹操的杀心。曹操斩草除根的决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层,孔融的两个儿子便没有做无用功,而是选择了从容赴死。他们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和命运做无谓的抵抗,要做就做乱世中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