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过招(第3/4页)

可以知过去未来、生死荣辱的神。他们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掌握江东甚至天下的命运。这是张昭、顾雍等对自己的一个认知。

现在,这些神们团结起来,共抗诸葛亮。因为一个时辰之后,诸葛亮将穿越他们,去见孙权,去影响江东未来的命运。张昭等人的目的是,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事实上,这是一场智商辩论赛。谁比谁聪明,谁就能胜出。否则,请回吧。

张昭开始充当一辩。他一上来就先抑后扬,说我张昭江东微末之士,意思是我不入流。“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这个问题问到这里就很尖锐了——自比管、乐,到底有没有啊?

这是把诸葛亮逼入死角:诸葛亮要说有,那你也太牛逼哄哄了;要说没有,你不是管、乐你出来混什么,趁早回隆中去吧。

诸葛亮是什么回答的?诸葛亮说:“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呵呵,不仅承认了有,还高调宣布是“小可之比“,意思是我才能大着呢,这只是个小小的比喻。至于我才能有多大,不告诉你。

张昭的脸立马就阴了下来。见过厚颜无耻的,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他决定给诸葛亮以重创。张昭暗讽说,我听说刘备三顾茅庐才得先生您,刘备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以为席卷荆襄不在话下。可现在荆襄怎么样呢?还不在曹操手里?!不知先生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这又是一个往心窝上捅刀子的问题。诸葛亮必须直面这个问题,要对自己的重要性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同时又不能将责任推给他人——他总不能说刘备心太软,是一熊包,搞得他无以建功立业吧?否则自己受聘于此人不是明珠投暗,瞎了眼吗?

诸葛亮如是解释道,我要取荆襄之地,那叫一个易如反掌。为什么不取呢?原因是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所以力辞之——听好了,不是得不到荆襄之地,是不忍取。荆襄之地今天之所以归曹操,错只在刘琮一人,他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可“我主刘豫州屯兵江夏,胸中自有韬略,非等闲之辈可知也”。

诸葛亮这话说得连守带攻,连打带削,很有一报还一报的意思。张昭的咳嗽当下变得厉害了。要说羞辱人的艺术,这个诸葛亮看来也很在行啊。

他决定继续。因为高手最怕寂寞。高手之所以寂寞是因为没有找到对手。现如今,张昭的对手找到了,他就是——诸葛亮。张昭针锋相对:要是这样的话,先生你就言行不一了。一方面,“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这两个人,是真正的济世之才啊。什么叫济世之才?济世之才就是挽狂澜于既倒,从不可能的地方玩出可能来。执行,没有任何借口;成功,不怕千难万险。“先生在草庐之中,可以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以为可以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为何先生自归刘备后,就连打败仗,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已无容身之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刘备刘豫州得先生之后,每况愈下啊。难道当年管仲、乐毅,就是这样济世安邦的吗?呵呵……

张昭这一番话说完,自己笑了,顾雍等江东精英二十余人都笑了。

诸葛亮也笑了。但是他们笑的内涵不一样。张昭、顾雍等江东精英是得意的笑,笑诸葛亮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属无能之辈;诸葛亮则是清高之笑,笑声清朗,很有人世间,庸才遍地,知音何觅的意思。

两种笑声在持续,在较量。很快,有一种笑声消失了,只剩下清朗的笑声——诸葛亮笑得很执着。

在这个世界上,执着者久长,无论是做事,还是发出笑声。而执着来自于信念。诸葛亮的信念是——我永远是最棒的,哪怕你们都否认我,但只要有一个人不否认就可以了。自己。自己不否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诸葛亮在笑声中说,鹏飞万里,它的志向怎么是群鸟可以辨识的?这就像人生重病,不可以下猛药,应当先用薄粥饮之,和药服之;等到他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才可以用肉食补之,猛药治之。只有这样,才能病根尽去,人得全生。如果不等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主刘豫州,三顾茅庐找我之时正败于汝南,寄迹于刘表处,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几个人。而新野是偏僻小县,人口稀少,粮食鲜薄,刘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罢了,怎么会一辈子坐守此地呢?要说我的用兵之道,以羸弱之兵,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这样的战绩即使管仲、乐毅来用兵,也未必过此吧。至于刘琮投降曹操,刘豫州实在是不知道,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这可是大仁大义啊,是不可以被嘲笑的。而当阳之败,刘豫州看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心抛弃他们,日行十里,不愿进取江陵,甘与百姓同败,这也是大仁大义。试问世间,有几人可以做到?!所以我要说,这样的失败是光荣的失败,是高尚的失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失败,我要为这样的失败讴歌!其实,一时的失败说明不了什么。寡不敌众嘛,胜负乃是常事。昔日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这难道不是韩信的良谋吗?所以说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需要有远见有主谋的良才。不是夸夸其谈之人,在斗室里过过嘴瘾,一旦临机应变,却百无一能。

张昭不再说什么。

因为他无话可说了。他原以为抓住了诸葛亮的漏洞——不为失败找借口,没想到诸葛亮竟然在失败里做出大文章,号称光荣的失败,高尚的失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失败,要为这样的失败讴歌!他辩无可辩了。毕竟刘备的仁义是辩不倒的,在大仁大义面前,辩术只是雕虫小技罢了。

张昭开始了他的纯生理咳嗽,意思是——同志们,我不行了,你们接着上。

第二辩手虞翻入场了。虞翻问诸葛亮,曹操现在势大力沉,兵屯百万,将有千员,你怎么看?

诸葛亮不屑一顾,昂头说道:“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吹牛皮!虞翻冷笑说,你诸葛先生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跑来求教于人,还在这里大言不惭说“不惧”,你好意思吗你!

虞翻风格比较粗野,是个靠“打、砸、抢”上位的人物。因此他的辩法与首辩张昭大相径庭,属于“辱骂与恐吓就是战斗”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