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四十一节 两帝(第2/3页)

想不到顾秉谦、丁绍轼闻言纷纷冷笑,他们嗤笑着讽刺道:“匹夫之勇,便打一百年又有什么用?”

“皇上……”

“够了。”天启打断了黄石的话,这时太监送来天津卫的海船报告,天启翻看一会儿,就叫递给后面的魏忠贤,让他安排海运问题。处理完了问题,天启直截了当地问道:“黄将军说说打算到了宁远怎么做吧,还有,能给朕什么保证吧。”

在黄石的概念里,关外除了宁远堡和觉华岛再无有价值的堡垒,其他诸堡垒不过是浪费钱财而已。实际上他甚至认为只修觉华一堡就够了。黄石向天启讲述了他的计划:把外围的城堡全部放弃掉,然后把宁远三协和长生岛两营集中在一起。如果后金兵力分散就主动出击,如果无机可趁也可以确保宁远堡。

在这番叙述里黄石还掺杂着解释了为什么要集中兵力,并提到了他个人对野战的重视。听了这篇议论后天启点了点头:“祖制,银令箭可以调动地方军马,节制五品以下官员,并没有说文武有别。”

说完以后天启一拍御座的扶手站了起来:“朕意已决,你们都退下吧。”

阁臣们退下时黄石也犹豫着是不是要跟着退出正殿,就在他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个太监走过来说道:“万岁爷要召黄将军单独奏对,请将军跟我来。”

这个太监把黄石一直领到了后面的兰台,天启旁边还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这孩子一脸的激动,显得跃跃欲试。黄石留意到他的身上穿着五龙袍。天启的目光里充满了溺爱,他指着那孩子对黄石说道:“黄将军,这是信王,他一直想见见你。”

黄石知道这便是朱由校地同父异母弟弟朱由检,天启二年被封为信王,连忙又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说道:“末将叩见大王,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

“谢大王。”

天启赐座以后对着黄石说道:“朕已经叫人去安排了,天津卫的海船接到命令就会立刻出发去长生岛。有一队禁军护送黄将军出京直奔天津卫,有一艘快船在港口等着黄将军。”

“皇上英明。”

天启微微一笑:“朕手下的百官,大多是干拿俸禄不干活的,幸好还有黄卿家你这样的,让朕很欣慰。”

“皇上……”

伸手制止了黄石的表白,天启朝着身边的弟弟若有所思地问道:“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听李娘娘讲过的故事么?还记得谁是住在燕京的第一个太后么?”

据东林党认为,李选侍最大的野心就是做太后,无时无刻不朝着这个宏伟的目标努力。在这个罪恶企图被充满爱与正义的东林党挫败后,她在明史中也留下了一个恶毒的女人的名声,其罪行包括谋杀泰昌帝、毒打天启和崇祯的亲娘到死、阴谋篡位和淫乱后宫等。天启在位的时候懒得和东林党争论,只是把她奉养起来。而崇祯即位后曾极力为她鸣不平,并公开声明说:“皇考怜先帝与朕无母,故命李选侍抚吾等。其待先帝与朕如亲,吾等亦事之如母。至于殴打垂帘,纯属无稽之谈。”当然,崇祯说了也是白说,当他看到文官集团一如既往地拿移宫案当大功时,才明白他哥哥天启为啥从来都懒得替养母争辩。

黄石正在琢磨第一个在燕京的太后是不是成祖老婆地时候,那少年就大声说道:“臣弟记得,是被金人掳到燕京来的韦太后。李娘娘当时讲地是岳王的故事吧。”

天启宠爱地看着自己的弟弟,抚掌笑道:“对,你给黄将军讲讲这个故事吧。”

少年说话的声音很冲:“好。”

朱由检口中的韦后就是宋高宗的老娘。她被金兵抢到北方后受尽了凌辱,还被迫给金兵生了两个儿子。韦太后在这段最黑暗地生活中,一直听金人提到一个宋朝的大将叫“大小眼将军”,这个大小眼将军很是厉害,金人对他都是又恨又怕。

随着宋军的不断壮大,金人对宋国俘虏的态度也在不断地转变。金人愿意议和了,他们希望和平了,还把高宗的老娘和老婆从奴婢中拣了出来,给她们修了专门的屋子,后来又派来仆役并提供较好的食物。韦太后虽然不知道这个大小眼将军是谁,但也对他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后来应宋高宗的要求,金人把韦太后放了回去。回到了临安以后,韦太后第一句话就是要见‘大小眼’将军。但是旁人告诉她,大小眼将军不在了,大小眼将军被朝廷杀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就停了下来,语气里充满了哀伤。

听着弟弟复述儿时听过地故事,天启脸上也满是遗憾和惋惜。他感觉自己的眼眶又像第一次听这个故事那样变得湿润了,于是就赶快掉头大声问黄石:“黄将军可知道大小眼将军是谁么?”

黄石声音也变得苦涩:“以臣之愚见大概是岳武穆岳爷爷吧。”

“正是。”天启长叹了口气。岳飞因为有眼疾,所以眼睛一个大一个小。金军一看见这个显著的特征就会大呼小叫地互相警告——这个厉害的家伙又来催命了。

“韦太后听说大小眼将军没有了,立刻就难过得生了重病,后来身体也就不行了。”天启感叹了一会儿,对黄石正色说道:“黄将军可听说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么?”

品味着皇帝话里面的意思,黄石鼻尖上开始透出冷汗来,他起身跪下:“微臣斗胆,敢请皇上明示。”

天启慢悠悠地说道:“黄将军手下兵不满万,但已经有人上奏折说卿家不爱财货、不蓄奴婢,恐志不在小。”

虽然已经是农历十二月,黄石仍感觉汗水沿着鼻梁缓缓聚集,眼看就要滴落下来了,他垂首向着地面,说道:“微臣一片愚忠,可鉴日月,伏乞皇上明察。”

天启长身而起,怒道:“朕不是赵构!”

周围的太监顿时都吓得跪倒了一片,朱由检也有些惊慌地站起了身,小声道:“皇兄,息怒。”

“朕不是赵构……不是赵构。”天启缓缓走到黄石身前,亲手把他扶了起来,让他坐回到板凳上:“黄卿家,你好好地去做,不用管别人怎么说。等平了东虏之后朕还要靠你去平奢安之乱。”

嘴里说着话,天启就把自己腰上的佩剑解了下来,双手捧着递到了黄石眼前:“朕的天子剑,黄将军这就拿去吧。朕要将军把它时刻佩戴在身,让朕的剑能够饱饮乱臣贼子之血。”

黄石忙不迭地跪倒,双手把尚方剑接过来举过头顶,朗声说道:“微臣遵命,谢皇上隆恩。”

一边服侍的太监也忙着往起居注上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帝赐尚方宝剑与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