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五十五节 水师(第2/5页)

“嗯,非常好。”黄石看过这份报告感到很满意。这几个月来福宁军在大陆沿海设立起越来越多的海岸警戒哨,但他们发现的违禁出海事件的总数却变得越来越少。根据军情司的汇报。盘踞在厦门、铜山等岛屿的海寇的粮食储备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什么增加,或许逆转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

朱一冯本打算用行政命令迫使沿海人民内迁,整个计划除了不杀人以外,黄石觉得和满清的禁海令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他当时就问朱一冯如果有渔民恋栈家园不肯离开怎么办,而朱一冯的回答就是出动官军拆除他们的房子。然后把他们当作盗贼押解往内地。

黄石坚决反对这个计划,因为很多福建渔民就靠打鱼糊口,强迫他们内迁就是让他们的老婆孩子挨饿。黄石认为这样肯定会把大量地良民驱赶到海寇那边去,所以他就又向朱一冯推广他的“义民”论,黄石把所有响应福建布政司号召撤向内地的渔民都定义为“义民”,然后从靖海大借款里面提钱养活他们和他们的家人。

朱一冯当即就觉得黄石已经不可理喻了,这个计划一旦实行,那拆迁费就要以十万两计算:“如果一个月平不了海寇,黄帅就打算养他们一个月;两个月平不了海寇,黄帅就打算养他们两个月?”

“对,一年平不了就养一年。两年平不了就养两年。”

“那要花多少银子啊?一个月至少要五万两银子。”

“就按十万两算吧,”黄石一张口就把数字翻了一番,他不打算只给渔民糊口的饭菜:“他们都是义民,我们要让他们吃的比平时还好才是。这个事情不要福建布政司来做,我福宁镇来负责,免得有人趁机鱼肉百姓。”

“黄帅,我们没有那么多银子!”

“借!”

看到朱一冯脸色变得惨白,黄石就寸步不让地大声提醒道:“朱大人。如果这些老百姓吃不上饭,他们就会去投海寇、或私通海寇卖给他们粮食、或大量地跑去给海寇通风报信……那么,我们两年里无论如何也别想靖海了。不能靖海我们就收不了靖海税!只要能收上靖海税,我们现在多借些钱也能还上,收不上靖海税,我们借得再少也还不上!”

到崇祯元年九月上旬,泉州的朱一冯派人通知黄石,他已经把第三批的一百万靖海债券又都卖光了,到目前为止靖海大借款一共已经借到了二百五十万两银子了。

“太好了。”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黄石高兴得长出了一口大气。以前借到的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已经被黄石差不多花光了。

朱一冯最后还是心有不甘地同意给老百姓发放补偿银了。等福建布政司发出安民告示后,福宁军就根据黄石的命令行动起来,凡是沿海的渔民愿意内迁,福宁军一律要用高价买下他们的渔船和农舍,破旧的渔船按新的价钱算、茅屋按土屋算、土屋按砖屋算。

而这些居民内迁后,福宁镇还会发给他们每人一套义民证。凭着这个证件他们每月都可以到指定的地点去领银子,无论男女老幼每月发一钱银。结果不但计划中要搬迁地区的渔民踊跃响应内迁号召,就连福宁镇认定的安全地区内的百姓,也都强烈要求迁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在福宁镇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后,一些激动的群众甚至自发地在福宁镇的据点前游行示威,驻军好说歹说才算把他们遣散掉。

“大帅,福建百姓都坚决支持我军,海寇的人力补充已经接近断绝,有了百姓的支持。海寇的细作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显眼,这两月来海寇的情报应该也几乎中断了。”

“当然了,如果不是迫于饥寒,百姓谁愿意同官府作对?”黄石对这个结局一点也不感到惊讶,中国的老百姓一向胆小本份,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怎么敢和朝廷的军队抗衡?

另一个参谋军官一脸严肃地向黄石报告说:了一个新的问题,非常严重。”

“哦?什么问题。”

黄石在几个参谋军官和俞咨皋的陪同下检查了一番己方的战舰。船底的木头已经开始变形。这批用新鲜木头造出来的船,不过才用来训练了几个月,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负荷,可是就已经接近解体。

俞咨皋拍了拍船帮,这上面的木头也微微有些变形:“大帅。最多再有两个月,这船就要散架了。”

“看来只好再造新的船了。”

“大帅,末将觉得是进攻厦门的时机了。”俞咨皋指了指停泊在港口里的五十艘战舰,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用新鲜木头造出来的,大部都撑不过三个月以上:“趁着它们还能用,我们去打海寇,如果打赢了不就省得造新船了么?”

这个念头到是让黄石也颇有些心动,一旦造船就又是一大笔银子,这次就算不彻底消灭海寇,只要能收复了厦门也能让禁海地区域大为缩小。这一进一出就是几十万两银子:“不过,训练水师、铸造大炮都花了不少钱了。如果打输的话,我们亏的就不止是几条船钱了。俞老将军可有致胜把握?”

“大帅放心,上次败给郑寇,那是因为兵备废弛。这次末将有了一万水师、还有这么多战舰,收拾郑寇易如反掌。”

俞咨皋看起来是信心十足,听口气还不是很看得上郑一官。不过黄石对郑一官可很看重,他犹豫着问道:“俞老将军。您上次不是说我们的船长不行么?”

“有末将在,我们的船长、水手也就差不多了。郑寇手下的那些贼寇也多是末将训练出来的,末将还不知道他们的底细么?”俞咨皋仍然是一副信心十足地模样,他看黄石还在犹豫,不禁愤怒起来:“大帅莫非是信不过末将?”

……

最后黄石还是同意了俞咨皋的计划,把一万水兵尽数交给他全权指挥。除了那五十战舰外,黄石把买来的二十艘海船也都毫无保留的全部拨到俞咨皋帐下听用。俞咨皋的计划是先把水师从闽北调到泉州,然后进驻漳州。等水师海战得胜后就把磐石营运输到厦门登陆。

俞咨皋帅队出发后,黄石还是隐隐感到有些担忧。对他这个不通水战的人来说,郑一官给他的压迫感丝毫不比当年地皇太极差:“真郁闷啊,穿越到这个时代先是和皇太极打陆战,好不容易混出头了,又被逼得要同郑一官玩海战了。”

但俞咨皋也是一代水军名将,几年前大明闽省水师也是威名赫赫,黄石过了两天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彻底想通了:“唉,我就不要瞎想了,还是让这些专业人士去做判断吧,对于郑一官的能力,俞咨皋肯定比我更有发言权。”

……

九月底,毛文龙派手下督司苏万良等人前往辽阳,在第一次谈判破裂的三个月后,毛文龙再次主动向皇太极伸出了“友谊之手”。他表示要和皇太极重修“旧好”,再次开展议和谈判。至于上次的阔科事件,毛文龙在这封信里给出了正式的解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