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仑关(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围点打援(第4/5页)

现在需要强调的是,杜聿明第5军“围点打援”,“打援”的部队表现好于“围点”的部队,换句话说,邱清泉在这一战中的表现比郑洞国和戴安澜出色。

打埋伏战,情报准确是关键。

那边,中村带部队刚一出发,这边,邱清泉就得知了。

中村带人从五塘向六塘转进时,感觉越来越不好。因为他面前的山路越来越窄。走着走着,日军发现已进入类似峡谷的地带,而且这峡谷很长。中村仰头往上看,心里一哆嗦,想:这里真是设伏的绝佳之地。就在中村想到这一点时,密集的枪声已响彻山林,手榴弹雨点般从两侧的山上落下来。读过《三国演义》的中村,立即想到了华容道的曹操。

中村步步受伏时,昆仑关的三木联队已开始挖野菜了。

弹药呢?每个鬼子的子弹数平均下来只有五发了。在八塘负责往前线补给的日军部队,已被彭璧生的补充团包围了两天。

中村带着援军从南宁出发当天,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正在山雾中盘算着仗该怎么打。

杜聿明现在已经把攻击昆仑关正面的任务交给他。任务是攻击正面,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把全部兵力集中在正面。戴安澜当然清楚这一点。因为如果不肃清侧翼日军的火力点,正面仍是攻不上去的。

戴安澜决定彻底拔下600高地这颗钉子。

这个高地在开战后反复易手。12月20日凌晨,争夺战再次开始。

日军负隅顽抗。团长高吉人最先投进一个连,最后只能在山体一侧与鬼子对峙,两边谁也不能把谁赶下去。高吉人最后使用车轮战法,一个连打完换另一个连,终于把600高地上的鬼子耗干净。

杜聿明催促戴安澜再攻昆仑关,后者派刘少峰(接替阵亡的邵一之)第600团直击,由于关口两边仍有日军据点,所以劳而无功。

12月21日晚,重庆的蒋介石对昆仑关正面没有进展感到不耐烦,给杜聿明下了道电令:“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达成任务者,应即以抗命畏敌论罪,就地处治可也。”

现在,最焦虑紧张的除杜聿明外,还能有谁呢?

他手里握着中国第一支和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又有着充足的火力和弹药,人数上更占优,但就是拿不下少量日军盘踞的昆仑关。不要提日军的战力,那没任何意义。你要做的,就是在现条件下,把关上的鬼子一锅端了。能,你杜聿明就是能人;不能,这个军长当得就有问题。

焦躁中,杜聿明把彭璧生率领的军部直属补充团也放到了昆仑关正面;同时,叫郑洞国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袭击九塘。

袭击九塘的部队是郑庭笈(黄埔军校5期,海南文昌人)第3团。在那个时代,海南尤其是文昌出了不少战将,他们多是黄埔学生,比如郑庭笈,比如叶佩高。郑庭笈精明强干。此外,既然在荣誉第1师,那么他也必定是作战负过伤的。那是在两年多以前的山西忻口,当时郑庭笈在第10师做营长。伤愈后,出任荣誉第1师第3团副团长,后升任团长。

在当晚,郑庭笈率部占领九塘西侧高地。

中日两军现在已呈现夹心饼干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郑团跟附近邱清泉的一支预备队还发生误战,互相扔了半夜手榴弹。

在杜聿明焦躁的时候,日本人当然更难受。

在一些高地,在中国军队的围攻下,弹药将尽的他们已开始砍竹子了。干吗啊?做竹枪,他们也有狼狈如此的时候。昆仑关一线日军最高指挥官三木,已经独木难支了。他的联队本部在九塘,九塘到昆仑关之间的联络线,现在已被中国军队逐一切断。他迷惘的是:从南宁到昆仑关几十公里而已,怎么援军就打不过来呢?

三木给中村发电报求援,特别提到昆仑关的制空权也落到中国军队手里:“……这也是中国战线不同以往之日。”

这几天,中国空军出动了大批战机空袭增援中的日军,九塘三木联队本部遭六架轰炸机“照顾”。日军飞机当然也来过,不过是来空投军需品的,令三木郁闷的是:军需品扔在了八塘,被围在九塘的日军根本没办法取,最后叫中国军队不紧不慢地搬走了。

中村的援军,已被邱清泉挡在六塘两天了。

12月21日夜,今村又派出一路援军,这就是坂田元一第42联队主力。初占昆仑关的松本大队就隶属该联队。同时,今村发电报警告中均:“若第二天黎明前仍不能通过六塘,以军法从事!”

中村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向身边的参谋下令:“深夜强袭,冲过封锁线!否则全体人员在阵地上剖腹谢罪!”

参谋传达完命令后,问了中村一句:“如果都剖腹的话,我们没有那么多军刀怎么办?”

由于今村师团在兵力上捉襟见肘,在钦州担负守备和警戒联络线任务的台湾混成旅团的旅团长盐田定七主动打电话来,要求救援昆仑关。这两部队是没隶属关系的,所以今村听后极为感激。

盐田派手下一个联队,在联队长林义雄带领下,经南宁于12月23日开抵五塘,不过,他们也被拦截了。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在设伏方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复合式的。

那边的中村经一夜激战,在伤亡三百多人后,倒是冲过了六塘,前进到七塘附近的一座高地。但七塘同样有中国军队,还是邱清泉的部队,一个野战补充团。补充团随即对日军发起攻击,又是一番激战。12月23日11点过,中村在附近山地指挥作战时,被一名中国士兵用步枪子弹击中面颊而受伤。

同样是这一天,杜聿明终于开始改变攻打昆仑关的战术。将近一周过去了,昆仑关仍在顽敌手里,他再不想办法就晚了。

杜聿明发现,直入打昆仑关的思路有问题。第5军虽克复了关口周边的一些阵地,但并不彻底。现实是,鬼子依托残存阵地,通过坚固的堡垒组成交叉火力网来掩护关口,对中国军队时时形成侧击。要想拿下昆仑关,不彻底肃清周围据点,看来是没戏的。

杜聿明给郑洞国和戴安澜打电话,要他们采取“要塞式攻击法”,把团分到昆仑关四周敌人扼守的高地,一齐发起进攻。同时又下令叫邱清泉在五塘、六塘、七塘留下一部,主力亦回师昆仑关,作为正面攻击部队的总预备队。虽然此时已有友军跟进,协助邱清泉阻击敌人,但邱部主力回调后,日军增援的阻力一定是减轻了。这一点,杜聿明似乎来不及想了。他要做的就是尽快拿下昆仑关。

重新研究地形后,杜聿明认为昆仑关西北的罗塘高地极为重要,必须将之完全捂住手里。这个高地紧邻着仙女山,也是在中日两军间反复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