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走前打一下(第4/4页)

此次会战,樱井实施的就是这个战法。

只是,叫他想不到的是,罗卓英采取了阶梯式布阵,越往前打遇到的部队越强,所以当日军后来攻到上高城下,再想反转作战时,第74军根本就没给他这个机会。

罗卓英在排兵布阵时,已经占了先机。

几天前,罗卓英上报薛岳敌情时,得到这样的回复:南昌倭寇兵力有限,不似有大动作,宜步步为营,稳住上高一线。除此以外,并无其他战术主导。可以这样说,对江西爆发的战斗,薛岳并不太在意。他一贯不注重江西战场。此外,也跟罗卓英与陈诚关系密切有关。对第19集团军的事,薛岳平时就不怎么插手。

这样的话,上高会战的谋略完全出自第19集团军司令部。

作为陈诚“土木系”的副手,罗卓英打过淞沪,守过南京,转战武汉,再战南昌,败多胜少,打仗时容易犯嘀咕,是他的一个缺点。不过,这一次,却一反从前,大胆拟定了内线作战计划:“敌如进犯高安、上高、万载,则诱之于分宜、上高、宜丰以东地区(即上高城外东北面即棠浦、官桥、泗溪一线)反击而歼灭之。”

抗战爆发后,在正面战场,很多中国将领是不敢于内线作战的,因为一旦打不好(多数情况下的结局)就会被日军合围。现在,罗卓英决心进行内线作战而不是盲目跳出去争取外线,可以说是有相当大的魄力的,对性格相对软弱的他来说实属难得。而日军那边又“先天不足”,把这个好机会给了罗卓英。

确切地说,是给了王耀武。

每支王牌部队必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战。

八年抗战中,在正面战场,虽然第74军几乎无役不与,但如果没有上高,而仅有万家岭、常德、雪峰山诸役,仍会充满遗憾。上高,是他们确立军中地位的最关键一战。这一战过后,第74军也叫日本人牢牢地记住了自己,“虎部队”的名号成为鬼子心中的阴影。

再说大贺茂。

他跟参谋长樱井德太郎带着第34师团进抵泗溪、官桥、棠浦一线时,手下一个大队的八百多人在官桥东遭优势中国军袭击。不过,袭击部队并非是王耀武的人马,而是按计划向上高外围参与合击的李觉第70军第19师,师长是久经战场的唐伯寅。

这次袭击击毙了大量日军。

袭击中,中国狙击手第一枪就把日军大队长毙杀。

吃了秤砣的大贺茂不为所动,仍在3月20日把师团司令部安扎在官桥以南的毕家这个地方。随后,指挥主力攻向泗溪。

泗溪是个镇子,在上高县城东北,距县城不到20公里。它的南面,是自西向东穿越而过的锦江。泗溪丘陵密布。山地上,是翠如林海的马尾松以及低矮的灌木。从地形上看,这里是天然的战场。

3月21日黄昏,第34师团展开全线进攻。

大贺茂用了锥形攻击法,在第58师第172团团长王伯雄扼守的塘坎扎了进去。

阵地丢失后,一瘸一拐的张灵甫杖紧锁眉头,立即拿出补充团逆袭,但效果不大,涌入的日军越来越多。张一时没办法,只好向后转移阵地。其实,这就是樱井战术里所说的专攻薄弱一点,只是没想到这一点是张灵甫部队的阵地。

作为副师长的张灵甫,原本不用指挥全师,但廖龄奇在南岳受训未归,他只好担起这副重担。别看副师长、师长一字之差,实际上就一次战役来说,担负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原则上,师长需要对他的上级和他的全体部下负责,而副师长只需要对师长负责。从这个角度说,当张灵甫第一次担起指挥全师的重任时,你不能期待他一定会有上佳的表现。

在塘坎取得突破后,第34师团经石洪桥后分兵,形成三路攻击阵容,直取近在咫尺的上高。

左翼部队在大贺茂的亲自指挥下,以第216联队为主力攻打上高城外的云头山、龟形山;右翼以师团步兵指挥官岩永汪(岩永在此战中被打伤,后出任第116师团长,在常德、衡阳山两酷战为攻城总指挥,其部亦成为战争后期仅次于第13师团和第3师团的日军第三号主队部队)为部队长,指挥第217联队攻白茅山;另以参谋长樱井德太郎率第218联队在泗溪扫荡。

就在第34师团看似取得进展时,南路独立混成第20旅团却是越打越囧。

作为部队长,池田直三在指挥上大有问题,不是攥成拳头用兵,而是分成十个手指,一会儿这个手指头往前捅一下,一会儿那个手指头往前捅一下。开战之初,他们虽很快由东而西渡过了赣江,再由北而南渡过了锦江,但在独城遭李天霞拦截后,兵锋立即转向颓势,向上高方向转进中,多次分兵绕行未果。

用中国战地记者的话说:“池田最怕集中兵力跟我们硬拼,老是把每个大队分成几个纵队,来逐次使用。这样一个精锐的旅团,就零零碎碎地被我们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