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精彩之春

1941年3月22日,中国军队在上高地区与来犯日军全线激战。

罗卓英一日里跟上高城外的王耀武通了七个电话,叫王必须稳固正面,否则反包围势态功亏一篑。与此同时,罗卓英命北面李觉第70军和韩全朴第72军全部南下,锦江南岸刘多荃第49军所辖第26师和第105师在扫清敌人残部后,也立即向上高正面阵地靠拢。

这一天,第34师团第216联队攻占上高东北高地;随后,另一个联队第217联队陷落上高北1公里处的练仙屯,随即炮击城内。远藤三郎第3飞行团亦加大轰炸,整个上高硝烟弥漫。

守上高的是第57师。

师长余程万外,副师长李琰(保定讲武堂,湖北大悟人)、参谋长程有秋(黄埔军校5期,四川隆昌人),下面的部队长是第169团团长刘安泰(洛阳军官讲习所,山东莱阳人)、第170团团长周义重(黄埔军校武汉分校2期,湖南益阳人)、第171团团长杜鼎(黄埔军校长沙分校6期,湖北枣阳人)以及野战补充团团长宋子玉(行伍出身,山东平原人)。

余程万是黄埔1期,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政治系,从黄埔出来后,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25岁时就当了少将,但后来仕途曲折,直到1940年才接替施中诚出任第57师师长。很多黄埔1期的老同学此时早当上军长了。

上高在锦江之北,东西北三面环山,江水依城南奔流而去。

余程万在日军来袭的上高城东北,只放了一个团。这看上去大胆而冒险,但第57师凭借顽强的战力,使日军不能再前进半步。当然,在正面,不是自始至终只放着同一个团,而是手里的几个团轮流参战。

就在上高激战正酣时,已有合围部队赶到城外,比如第70军第107师。第107师少校营长邹继衍(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湖南醴陵人)先前率部在第一线拒敌,后奉命做离心运动,再往上高城南转进。

在路上,邹营长带着部队不时看到穿插的友军,望着各个部队的样子,邹营长深深体会到部队间的差别。他先看到从面前走过的川军,觉得他们装备就非常的落后。邹营长看到的川军,来自第72军。别记混了,这个第72军不是守南京的孙元良那个部队。南京陷落后,第72军已被撤销番号。在上高调动的第72军,是用其番号重建的川军部队,军长韩全朴,辖新编第14师、新编第15师,隶属于王陵基集团军,现在奉命驰援上高战场。

用邹营长的话说:“(川军)大都服装破烂,军容欠整,武器装备杂乱陈旧。”而且,能看出来平时没什么像样的训练。因为正好有日机来袭,邹营长命令自己的部队疏散隐蔽,同时用高射机枪保持对空警戒,但那个川军步兵团却大乱,“像一群无头苍蝇,不顾队列秩序,惊慌地乱跑乱撞,既无军官出来指挥制止,士兵也不会利用地形地物掩护”。

临近上高的时候,邹营长看到另一支部队:第74军第51师的一个营。他们正守备一个隘口。对方的营长告诉邹继衍,为避免其他部队干扰部署,严禁他们进入上高地带。邹营长掏出电令,说是奉命参加合围的,这才得以通过隘口。

邹营长发现第51师士兵个个“精神饱满,军容甚壮”,士兵军装的颜色并非一般的灰色,而是草绿色,使用的是清一色中正式步枪以及捷克式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不知名的美式武器。与刚才的川军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邹营长觉得,自己的部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107师的部队陆续在上高城外隐蔽集结,部队长请战。

罗卓英回复:“还未到最后合围阶段,此时无须参战。”

由此可以看出来,主动权已在中国军队这边了,现在罗卓英已足够从容,有点胜券在握的意思,于是包括邹继衍营长在内的第107师将士只好作壁上观。

他看到,当日军飞机和重炮猛烈攻击时,整个第57师阵地寂静无声:“好像守军已被消灭,或全部撤走,可是一待步兵冲锋达到有效射界,设置在战壕、山洞中的各种隐蔽巧妙的火力点内的轻重武器喷射出来的弹雨就像泼水一般洒向敌群;配置在后方远射程、大口径火炮,也紧随着发出雷鸣怒吼,进行地毯式的迅猛疾射……”

余程万派出逆袭队,反攻练仙屯,全歼日军的一个中队。但此时,师部所在的云头山遭日军进攻,一度只相距几百米了。余程万持枪指挥,号叫着往前冲的日军身影已在视野中。

3月23日,上高城外第58师退守的白茅山争夺战进入白热化,远藤飞行团在一轮空袭中扔下燃烧弹,造成漫山大火。

攻打白茅山的是第34师团第217联队以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石头街附近一个叫灰埠的地方渡到锦江以北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的两个大队,人数不可谓不众,但在张灵甫率部死扼的阵地前,一次次溃退下去。因为张灵甫明白,自己的部队这一次不能再有任何疏漏了。

在这种情况下,师团长大贺叫日军转移兵力再攻城外另一要塞——下陂桥。

由于前期第34师团没遭受什么打击,所以临近下陂桥地带时,王耀武的侦察人员远远瞭望,目击整个日军呈“一”字形通过,走了好几个小时。

守下陂桥的是第57师杜鼎的一个团。

杜鼎的部下赵相卿少尉带部队扼守桥头,激战中,他的左手指被日军的手榴弹炸飞三个,依旧半步不退。继而张贤宗中尉接替赵,又战死桥头。下陂桥位置关键,战斗愈加激烈。其间,王耀武亲带预备队驰援杜鼎,反击亦达七次之多。

下陂桥战斗激烈,一日内中日两军伤亡均在4000人以上。

在罗卓英的战术里,于节节消耗中吸引日军到上高,在周边对其进行反包围。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正面王耀武的部队在上高发挥如何;二是日军进入第三线决战区后,其他原来在一、二线作战以及从别处调来的增援部队,即刘多荃第49军、李觉第70军和韩全朴第72军(另一支部队夏首勋第78军还在外围),能不能及时转回对日军进行反包围。

从后来的战况看,友军按部就班地回转决战阵地,得益于王耀武第74军在正面长时间的坚守。一位目击此战的战地记者曾这样断言:“救上高事小,救全部反包围战局事大,假定没有王将军在上高正面这样硬顶,反包围势态无由形成,战斗的结果更不称其为精彩。”

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第一长沙会战中的江西分战场。

当时,第106师团在罗卓英第19集团军、卢汉第1集团军、王陵基第30集团军中从容转战,最后中国军队不但没把该师团拿下,还叫他们攻到作战计划中预定的最远端(在王耀武第74军增援后才给他们一定的打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正面的部队没能顶住,两翼包围的部队又不能及时跟上。日军虽相对人数少,可每打当面的中国军队时,却处于优势地位,最终得以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