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虹桥事件(第5/6页)

意大利代表站起来,说:尊敬的俞鸿钧市长,上海可不可以开辟为不设防的自由港?这样就可以避免战火啦。

身后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也应和。

俞鸿钧本来想解释:华夏民族已至危亡时刻……但想了想,没废话,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的境地,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

俞鸿钧起身出了议事厅,望着繁华的夜上海,想起昨天张治中在电话里对他说的一句话:“此日吾民族已临于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

按张治中跟南京碰的计划,在8月13日对日军展开围攻,但由于上面那几个国家的外交使团把“上海开辟不设防的自由港”的建议书发到了外交部,所以蒋介石要求张治中推迟一天发动进攻。

8月13日上午9点,日本内阁开会。前一天,陆军、海军大臣经过“恳谈”,达成了联手出兵上海的协议。内阁会议上,首相近卫一脸衰相,军部怎么定,他就怎么点头。

陆军参谋本部决定以藤田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6期,石川县人)的名古屋第3师团和山室宗武的善通寺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并确定了这支部队的司令官:正受肺病缠绕的已退出现役的松井石根大将。

松井早年参加过日俄战争,当时是个中队长,指挥一百来人,虽然其本人身材矮小,但作战勇猛,成为当时的明星。后来曾长期担任驻上海武官,1935年退役前在军中干到了驻台湾军司令官。松井是皇道派领袖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的同学,但松井本人对统制派与皇道派之争兴趣不大。在这个关口,选择松井为派遣军司令官,当然不是没有原因。

日本出兵上海,不是单师团作战,而是由多个师团组成派遣军,所以必须选择一名军司令官。按日军惯例,这个军司令官可以是大将,也可以是中将。提议松井出任司令官的,是当上新官的多田骏,多田认为:出兵上海,不能跟中国人纠缠,需要速战速决,必须找个有威望的大将出任军司令官,保证一战而胜,而不能像1932年上海战那样,连换了4个司令官。

当时日本军中适合这次出征的大将并不多。

从昭和时代开始到1937年8月前,日本军内共有26人拜大将军衔,其中健在且有威望可统领全军的有9人:

南次郎、林铣十郎、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松井石根、寺内寿一、杉山元、植田谦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0期,大阪人)。

后来的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2期,福岛县人),1937年8月还是中将,三个月后就晋升大将,另外两个老资格的中将梅津美治郎和西尾寿造的情况类似。后来当过几个月首相的阿部信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9期,石川县人)虽是大将,但没任何实战经验,甚至连日俄战争也没参加过,只蹲在长崎要塞作防备。

上面的9名大将中,在中下级军官里最有威望的是荒木和真崎,但统制派怎么会叫他们东山再起?本庄繁在“二二六兵变”后就被天皇轰走了。南次郎正当着朝鲜总督,而且属于被排斥的“宇垣派[4]”,所以就不能考虑了。植田谦吉本来很合适,1932年就带着日军在上海打过,但他现在是关东军司令官,得提防着苏联,动不了。林铣十郎资历可以,但是前首相,一般情况下,可以因军功回去当首相,但前首相又上火线,没这个先例。杉山元是现任陆军大臣,也不能动。如此下来,只有两个人选比较合适:陆军教育总监寺内寿一和已退役的松井石根。

但军部已有意调任寺内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所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帽子最后落在松井脑袋上。

按照日本军中的惯例,司令官确定后,参谋将由司令官挑选。松井选他的老乡饭沼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1期,爱知县人)为参谋长,随后又选了几个参谋,其中两个人我们认识:一个是“樱会”二号人物长勇,一个是曾来中国“旅行”的公平匡武。离开日本前,松井去拜访陆军大臣杉山元。松井说两个师团兵力过于单薄,希望统领一支至少由5个师团组成的派遣军。

杉山说:那么多?

松井问:陆军大臣认为需要多少军队?

杉山想了想,说:当初永津课长说,我们的军舰一在大沽口露面,中国就会屈服,但现在好像情况不太一样。你先把两个师团带过去,如果不够的话,我再给你派。

后来,日军在上海被中国军队拖了3个月,坏就坏在逐步增兵上了。如果当初日本军部一次性地把5个以上的师团派过去,淞沪会战很难说会打3个月,那样的话留给南京政府往大后方转移的时间也就没那么多了。但你要明白: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庸人坐高位,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日本那边有庸人,中国这边则出了汉奸。

前面说了,上海一出事,蒋介石就下达了长江封锁计划。作出这个决定,除了阻挡下游日舰威胁南京外,更主要的是截断停在武汉的5艘日舰和多艘商船的退路。没想到情报竟被日本人搞到了。

计划是在最高国防会议上决定的,参加这个会议的,除蒋介石外,就是汪精卫,以及军政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各战区的一把手。负责会议记录的,是行政院机要秘书黄浚。

大家都看出来了,事情就坏在黄的身上。

后来,因为汪精卫投敌,就把黄浚说成汪的秘书,其实这时候行政院院长的职务由蒋兼着的,而汪早就不担任此职了。

黄浚是福建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在北洋政府干事,北洋垮了后,又跑到南京混官场,一来二去,做到行政院机要秘书的高位。当时日本在南京铺了情报网,情报网直接由驻华大使馆领导,日本情报人员在南京政府各部门撒网,最后把黄浚捞了上来。跟黄浚一起被捞上来的,还有他儿子黄晟(在外交部工作)。亲手捞黄浚的,是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所谓色诱黄家父子的美女间谍南造云子只不过是个虚构的人物)。

须磨10年前就来华了,在上海任公使馆一等秘书时,任务就是收集情报。开战前,他已在南京当了整整4年的总领事(回国后还曾担任外务省情报部长)。须磨得到黄浚提供的情报后,立即把消息发给东京,东京又立即发给武汉的分遣舰队司令官谷本马太郎(江田岛海军兵学校35期,广岛县人),就这样,谷本带着大小舰船,从长江中游载着侨民连夜逃跑,除了两艘商船跑得慢被扣外,其他舰船一口气到了上海。

所谓功败垂成或功亏一篑,说的就是这件事。这就是汉奸的力量(后黄家父子双双落网,南京陷落前,二人以汉奸罪被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