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沪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鹰击长空(第5/7页)

川沙口、狮子林一线只有作为江防部队的刘和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安徽合肥人)第39军第56师的一个连。所以,山室登陆后轻松前进,跟第3师团向浏河、罗店、宝山进攻,按松井石根(此时他的司令部设在马鞍群岛海域的军舰上)的想法,在中国军队的侧背(左翼,对日军来说是右翼)撕开一个口子,于是罗店成为志在必取之要地。

打开1937年的上海战区地图会发现:多条公路通罗店,这些公路连接着上海市区、嘉定、松江等地,一旦控制罗店,进取嘉定,意味着切断了上海跟江苏一半的交通联络。更重要的是,攻取了罗店一线阵地,就等于完成了对中国军队的左翼包围。

第一次占领罗店的是日军第3师团,此时中国的阻击部队还没到达阵地,罗店轻松被藤田进占领(8月23日上午)。

日本援军登陆后,蒋介石情急之下(张治中司令部与南京的电话中断),把军政部次长陈诚叫来,命他立即组成第15集团军,把罗卓英第18军、夏楚中第98师以及即将赶到上海的王耀武第51师、俞济时第58师划到这个集团军,护住围攻上海市区的张治中第9集团军的侧背,防线包括宝山、杨行、刘行、罗店、嘉定、浏河口、太仓、白茆口一线。

从名单上看,这个集团军的战力不亚于张治中手里的几个师。因为这里面既有“土木系”骨干第18军,又有日后“抗日铁军”第74军的两个基础部队:第51师和第58师。

罗店失守后,坐镇昆山的陈诚一改矜持模样,把板子拍向罗卓英,后者立即派该军所辖李树森(黄埔军校1期,湖南湘阴人)第67师从嘉定方向支援罗店;张治中这边派出去的彭善第11师、夏楚中第98师正在路上。从此开始,围攻市区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退守江湾一线,成为上海战的配角。

彭善带着第11师向罗店急行军,由于日机轰炸不断,在路上他告诉手下:可以分散突击。手下第66团团长胡琏(黄埔军校4期,陕西华县人)问:分散?怎么个分散?

彭善说:不必保持队形,可三五一伙,分组冲向罗店,这样既可避开日本飞机,又可加快速度!

但刚到月浦时,第11师就跟日军遭遇了。彭善马上变阵,拿出两个团继续打向罗店,剩下的部队在月浦拖住敌人。

8月23日午后,彭善终于带人到了罗店,由于罗店只盘踞了少量日军,所以一个突击下来,把罗店阵地恢复了。由于受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限制,上海外郊没永久性国防工事,只能临时构筑和挖掘野战阵地,彭善命令士兵马上挖战壕,构筑防御工事,特别叫士兵留出二线甚至三线纵深。

但上海身处河网地带,地下水的水位很高,士兵们几镐下去,水就冒了出来,等挖到半人深的战壕时,里面的水已经不少了,也就是说士兵们是站在水里跟日军打的。当然,日军在挖战壕时也遇到这个问题,上海战之凄苦可见一斑。但对中国军队来说,吃亏显然要比日军大:由于水位高而造成战斗工事不可能挖得太深,也就不可能建得太牢。日本人也发现这一点:用50公斤的炸弹,就可以炸毁中国军队的工事,所以后来往飞机上装炸弹时,不再用重磅炸弹了,而用轻型炸弹,单枚炸弹的重量轻了,装得也就多了,轰炸密度也就有了。

仗还得打,因为很快从川沙口登陆的山室宗武第11师团的主力就向罗店狂卷而来。

在彭善指挥下,胡琏各团奋起搏杀,用轻重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网,并充分利用手榴弹,把日军的前三波攻击打了下去,但被认为不善夜战的日军入夜后第四次强攻,罗店再次易手。正在这时,李树森第67师的前头部队蔡炳炎(黄埔军校1期,安徽合肥人)旅到了,随即拿出一个团来组织敢死队,再攻罗店。

这个团分成9个分队,在第一个分队向前攻50米后,就停下来构筑战斗工事,然后第二个分队再接着冲,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敢死队送到日军近前,再近距离地攻击。就这样,蔡炳炎愣是一米一米地把罗店从日军手里夺了回来!

在强敌面前,每个部队都有每个部队悲壮的打法。此时,月浦、罗店、浏河口一线全面接火。

山室宗武举兵二击罗店。

蔡炳炎中弹殉国,师长李树森受伤。尽管如此,李还是被陈诚认为指挥不力给撤了,黄维(黄埔军校1期,江西贵溪人)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新师长。

中日开战时,黄维正在德国学习,出国前他已经做到第11师师长的位子了。闻抗战爆发,他立即回国。但从柏林到上海,哪是现在买张机票的事儿?黄维急,但还得按部就班地“旅行”:先从德国去意大利,从热那亚上船,万里绕大洋,到香港。但由于日舰封锁沿海,已没有办法从香港直接坐船到上海,只能从香港再去广州,从那里坐火车到九江,再从九江转火车到杭州,然后再转火车到上海!黄维是8月13日上海打起来当天从德国起程的,等到上海时已经是9月底了。

此时,陈沛(黄埔军校1期,广东茂名人)第60师也赶到罗店,受第18军节制,加入战斗。

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配备在12,000人左右,战时配备在25,000人左右,但实际上到不了这个数字,大多在20,000人出头。国民政府中央军每个整编师全额兵力在14,000人左右,但出征时只有八九千人,其他师只有五六千人甚至更少。相对于中国军队来说,一下子多出好几个训练有素的日军师团,进入8月下旬,战况之激烈可想而知。

日军登陆后,蒋介石有些急,8月25日夜,冒着大雨,他来到南翔前线。

前面说了,上海被划到了第3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在上海战初期,由于张治中在一线指挥,这两个人也就都被忽略了。

在南翔会议上,冯玉祥、顾祝同、陈诚、张治中、张发奎、罗卓英、孙元良、王敬久、彭善、夏楚中等师以上将领悉数到会。蒋介石对张治中没能歼灭日军陆战队感到不满,当然张治中也有一肚子话要说。对于蒋来说,尽管不满,在会议最后,也只能打气,说:日本援军登陆了,我们的援军也在路上。散会前,蒋总结了几点,一是战斗前做好战术谋划,该攻则攻,应守则守,让牺牲有最大价值;二是部队火炮少,所以在运用时,注意集中火力(他批评了张治中把炮兵分割使用的办法);三是提防汉奸!

还别说,蒋介石提的这几条,都算切中了要害,尤其对炮兵的使用,说得是很到位的。毕竟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他学的就是炮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