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南京围城(第4/6页)

蒋介石叫唐生智上任,除了看重他的资历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前拟订的首都保卫计划和相关军事演习,唐生智都参加了,而且是主要拟订者。

11月18日深夜,蒋介石召开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又多了一个人,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这一次,必须拿出决断,日本人不会等这会一次次开下去。

在会上,蒋介石问谁愿意留下来,一时没人接话。蒋介石又说,既然你们都不愿意留下来,那我自己留下来吧!

话说到这份儿上,唐生智站起来,说:我愿与南京共存亡。

但所有的历史桥段,都有一个罗生门!

当年关于唐生智守卫南京的传闻,版本有很多个。按别人的回忆,老唐是主动的。但按老唐自己的回忆,他是被动的。据他说,被留下后,刘湘进京开会,二人有过一段对话,刘说你要守南京啊,老唐很不情愿地说是啊。刘问,你觉得能守多久。老唐说,天知道。老唐后来的回忆未必都是实话。多少年后,他回忆当年南京的惨状,会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么?不太容易。拉出了刘湘,意思是,我当时也不赞成守南京,跟刘湘还有一段对话。但刘湘两个月后就死了,找谁对证?

另外,按即将出任南京卫戍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谭道平(黄埔军校6期,湖南长沙人)的回忆,上海陷落后,有一天,唐生智找身边的工作人员训话,说:“诸位追随我工作已经有好几时了,我们平时时时常常说抗战抗战,难道只是叫人家抗战牺牲的吗?诸君!难道肯让敌人从我们手里随随便便地把我们的首都拿去吗?从前我们所说的话语,要今天的行动来兑现,我们向大家说明,我不能离卸这一个责任:保卫首都!”训话时间是11月9日,谭称此时唐已经向蒋请命要守卫南京了。

无论如何,现在,蒋介石松了一口气,大家也长长出了一口气,何应钦、白崇禧、谷正伦、徐永昌、桂永清、刘斐等人看着老唐,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宣言,宣布中华民国迁都重庆。

迁都的决定在上海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就定了。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了题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前途》的报告(10月29日),措辞相当激烈: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正义、为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

迁都宣言发表后,政府机关往武汉(国民政府在此设有行营)、重庆的迁移进入了最后的高潮。到11月底,除了有任务必须留在南京的公职人员外,就是几十万想走但走不了或不想走的市民了。

刚一走马上任,唐生智就开了个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说了两条:奉命卫戍南京,至少两点最有把握:一是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首都;二是这种牺牲会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此前他向蒋介石的表态是:“临危不乱,临难不苟。”

南京卫戍司令部名单已出炉:

司令长官唐生智;

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湖南衡阳人);

参谋长周斓(保定陆军军官学校2期,湖南衡阳人);

刘兴、周斓既是唐的湖南老乡,又是他的老部下,在人员安排上,该想到的,蒋也确实为唐想到了。蒋介石把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都放在了南京。

蒋介石问:还需要哪些部队?

唐生智说:教导总队您还带走么?

蒋介石说:桂永清的教导总队,何部长计划派到湖南休整。

唐生智说:连第36、第87和第88师的战斗力都下降了一半,其他部队就更不敢用了。

蒋介石说:我把教导总队给你留下,也不叫俞济时的74军走了。首都的宪兵部队和警察部队都归你指挥。你不要担心兵力的问题,我会想办法。

唐生智向他保证,将以最大的限度固守南京。那么好,既然是固守,就需要重兵,于是蒋介石把周围能调动的军队都调到了南京。叶肇第66军、邓龙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广东茂名人)第83军来了,就连待在湖北的徐源泉(南京讲武堂,湖北黄冈人)第2军团也被命令星夜驰援南京。

此外还有炮兵第8、第10团之一营、战车防御炮部队(8门)、战车部队(10辆),以及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部队(27门)。

兵力很庞大,但整个卫戍司令部的人很少,参谋长周澜(副参谋长佘念慈)之下,设了个参谋处,处长廖肯(黄埔军校5期,湖南长沙人),处下面就两个科,一是谭道平的作战科,再就是后勤通信科。

南京战,对中国军队来说有两道防线:外围和城郭。

外围防线从京芜(芜湖)路上的大胜关起,经牛首山、江宁镇、淳化镇、汤水镇(汤山)到龙潭,呈弧线形;城郭防线则为南京城外的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防线有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永久性工事,包括碉堡、观察哨、指挥所。上海开战后,又拉上了铁丝网,挖了交通壕和反坦克战壕。此外,以乌龙山炮台等地为依托,封锁通往南京的长江江面。

先看一下城郭阵地的部署:

宋希濂第36师守挹江门、下关、幕府山等南京城北阵地,同时作为总预备队使用。

桂永清教导总队守紫金山等南京城东阵地;

孙元良第88师守中华门、雨花台等南京城南阵地;

萧山令(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湖南益阳人)的宪兵部队和警察部队守城中清凉山附近的阵地,维持城内秩序。

再看外围阵地:

叶肇第66军守淳化镇至凤牛山一线,向句容派出前进部队;

俞济时第74军守淳化镇至牛首山一线,向秣陵关、湖熟镇派出前进部队;

邓龙光第83军守凤牛山附近经拜经台至龙潭一线,向下蜀派出前进部队;

徐源泉第2军团(12月8日到南京)守栖霞山、乌龙山、龙潭一线;

王敬久第87师(师长沈发藻,王担任军长,但军下只辖该师)守镇江一线,后退至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