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南京围城(第6/6页)

总理的陵墓在这里,数十万生命与他们的希望在这里,全国至诚瞻仰在这里,全世界翘首企盼付以最大的注意力也在这里,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轻易放弃。今日,首都已变成一个围城……但现在,各方面的战争形势都在继续发展,我不能偏于一隅,所以责任逼着我离开,这在我内心是感到异常地沉痛,今天我把保卫首都的责任交给唐生智将军,唐将军是身经百战、智勇兼备的将领,他必定能秉承我的意旨负起责任。大家要服从唐将军,正像服从我一样……万一有什么不幸,那也是成了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人谁不死?我们要看死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中,做一件不平凡的工作是何等光荣的事实。

然后是唐生智表态。

散会后,蒋介石跟老唐告别。蒋最后一句话是:有劳你守南京,我很难过。

唐回答:这是军人的职责。没有您的命令,我决不撤退。

蒋介石快上飞机时,似乎想起什么,于是手写了一张字条,叫人交给唐生智,字条内容是:应用火车将岔路口(在南京附近京沪铁路杨坊山与银孔山之间的隘路上)一线堵塞,阻止敌人的战车通过。

一般来说,南京保卫战是从1937年12月6日句容陷落开始的(城垣战从12月9日开始)。

守卫句容的是叶肇第66军(辖谭邃第159师和叶肇兼任的第160师)。前一年陈济棠搞“两广兵变”时,作为粤军大将,他力挺蒋介石。淞沪打起来后,蒋介石急调抗日情绪高涨的广东军过来,叶肇带部队血战淞沪,伤亡惨重。

蒋介石也认为两广军队是能打的,比川军强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两广之地,古代被视为南蛮;而今之两广,尤其是自明朝末年以来,民族观念极为强烈。但淞沪一战,桂军几遭灭顶之灾,让蒋有点意外,相比之下,广东军虽也消耗多多,但相比于桂军,情况要好一点,所以除了把叶肇的部队拿过来外,还把另一支广东军邓龙光第83军也调过来了。实际上,从上海退下来的各部队,战力都已不足。

在句容,叶肇带人尽了最大力气,但顶不住日军第16师团的进攻。句容后面,就是南京外围的重镇汤山。

打下句容后,中岛今朝吾分兵一小路,沿小九华山北侧潜行,迂回攻击汤山背后的孟塘、大胡山。

对这次分兵,有人认为是为了切断第66军退路。但这路日军(只有一个中队)并不恋战,甚至一度在孟塘、大胡山玩“失踪”。这样目的就清楚了,是为了扰乱中国守军的部署,掩护主力日军突进。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小股日军确实起到奇兵的作用:他们于12月6日下午抵达孟塘、大胡山一线,随后隐匿山林,跟中国军队周旋。中国守军方面得知有日军疾速插向汤山背后,便急令作为预备队的第36师的一个团和第66军一部对该股敌人进行围堵,但收效不大。就在中国军队还在孟塘、大胡山搜寻这股日军时,汤山一线遭到第16师团猛攻。

12月6日,从湖熟镇退到淳化镇的王耀武第51师也跟日军接火了,打过来的是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淳化镇在南京外18公里处,位于句容和南京之间。王耀武跟他的两个旅长周志道(黄埔军校4期,江西永新人)、李天霞(黄埔军校3期,上海宝山人)已经满眼通红,除了见了鬼子红外,这红还因为这三个多月来就没睡过一个好觉。从上海下来后,王耀武估计他们第74军要到安徽休整,因为军长俞济时不但是蒋介石的老乡,还多少沾点亲,得照顾一下吧?没想到,俞济时从南京回来后,对王耀武说:老王,我们还得接着打,委员长决定要守南京了,叫我们留下。

那就打。

王耀武把纪鸿儒(黄埔军校3期,安徽太和人)第301团、程智(黄埔军校5期,湖南醴陵人)的第302团放在淳化镇;此时,上海战中的参谋张灵甫已成为第305团团长,领到的任务是防守南京至淳化镇之间高桥门到河定桥一线阵地;邱维达的第306团为预备队。兵力刚刚配置完毕,2000多名日军即在第9师团第19联队联队长人见秀三大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山形县人)的率领下扑来。

淳化镇之战,是南京外围最激烈一役。

淳化镇南北一线阵地非常开阔,基本上无险可守,虽然有国防工事,但日军有“三板斧”(飞机炸、重炮轰、步兵冲)。纪鸿儒团死战不退,战士死伤1400多人,纪团长亦受重伤,这个团的连长基本上被打光了。

这一天,日军第114师团自溧水一线向秣陵关发起进攻,同时派出骑兵绕道向江宁镇攻击。

淳化镇,王耀武急调第305团掩护主力向南京城垣撤退。又是一场激战。重新当上团长后,张灵甫开始有意识地打造自己部队的精气神儿。这精气神儿怎么来呢?对团营一级的部队来说,做部队长的首先要身先士卒。后来,都说张带出来的部队骄悍,其实说的是一个部队的气质。骄者,自信也;悍者,可战也。对士兵们来说,有这两样基本上就够了。因为战术上的事是不需要他们考虑的。所以,当第305团的士兵们看到英俊逼人的团长抱着机枪向日军扫射时,自己在阵地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张灵甫在亲手射杀十多名鬼子后,自己的臂膀也受了伤,被强行抬下火线(撤到南京后,被送到江北治疗)。

12月8日傍晚,淳化镇陷落,汤山亦失。在汤山,中岛今朝吾被一颗炮弹炸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