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八(第3/8页)

《纳凉联句》。

自“长篓倦还捉”以上,皆叙烦热之状。“幸兹得佳朋”以下,乃叙纳凉之事。

《秋雨联句》。

醨,薄也。“氛醨”句,谓云气稍薄。“雺乱”句,谓旋又拥塞也。阴旌,谓云气如旌旆。摎流,犹周流也。帝鼓,谓雷。鲁儒二公以鲁两生自比也。以秦人好言利,故鲁儒无可丐贷。

《征蜀联句》。

奅与炮同。《广韵》:“军战石也。”者,奅石之声。爇堞,烧其城也。抉门,启其门也。熇歊,焚城之声,叠韵字。呀拗,门辟之状,双声字。遏雄虓,令将帅无多杀也。“汉栈罢嚣阗”者,谓自秦至蜀,征人渐少,不甚嚣阗也。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

自“再入更显严”至“达志无陨获”句,皆叙裴相破贼还京后迁官宴客之事,似非事前所作之诗。“雪下收新息”亦非事前语。岂在郾城时作此诗,而还朝后更润色之邪?“酰颜倾凿落”。凿落,饮器。白乐天诗:“银杯倾凿落。”“生堂合毊。”《尔雅》:“大磬谓之毊,大钟谓之镛。”注:“亦名。”

《原性》。

此实与孔子性相近二章相合。程、朱又分出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以明孟子性善之说之无失,亦自言各有当。要之,韩公之言固无失耳。

《原毁》。

言在上者,须明斯世所以多忌多毁之由,而后可以知人。篇末说明作意。“闻古之人有周公者”节,通篇德艺平列,周公原不仅有艺。就艺中引一尤不可几者,故举周公。

《行难》。

以行难命题,所以表陆先生之贤也。为文之意,则欲存此理,使有用人之责者知之耳。句法瘦炼,王荆国多师此种。

《杂说》一。

此段未经人道。舜武得五臣十乱而益彰其神圣,所谓得云益灵者也。名师贤相亦能广植徒党,旁求俊彦,亦有所谓云者,其义甚大。

《杂说》四。

谓千里马不常有,便是不详之言。何地无才,惟在善使之耳。

《读荀》。

此与《读鹖冠子》,《读仪礼》、《读墨子》四首,矜慎之至,一字不苟,文气类史公各年表序。

《读鹖冠子》:“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正者,正讹也。乙者,上下倒置也。灭者,涂去也。注者,添缀于旁也。

《师说》。

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末幅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仍作双收。

《进学解》。

仿东方《客难》,扬雄《解嘲》,气味之渊懿不及,而论道论文二段,精实处过之。“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韩公于文用力绝勤,故言之切当有味如此。

《讳辨》。

此种文为世所好,然太快利,非韩公上乘文字。

《伯夷颂》。

举世非之而不惑,乃退之生平制行作文宗指。此自况之文也。

《释言》。

才高被谤,为文自解,仍不减其崚嶒之气。

《汴州东西水门记》:“诞置联锁于河,宵浮昼湛,舟不潜通,然其襟抱亏疏,风气宣泄。”

诞寘,犹云大寘也。寘则使锁浮于水面,不使通舟楫也。汴州之有河水,犹襟抱然。无门以阑之,故亏疏宣泄也。

《燕喜亭记》。

柳公山水记以峭削见奇,固非韩公所能比并。

《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壁记》。

此等文虽公为之,不能奇也。

《画记》。

桐城方先生以为此学周人之文。

《蓝田县丞厅壁记》。

崔斯立之为人,必有奇崛之才,而又天趣横溢。与公相见,必彼此善谑,而又相敦以古谊者。如《西城员外丞》一诗,前路谑且为虐矣,而后半绝沉痛。《刖足献玉》一书,绝沉痛,亦带谑声。《蓝田十月雪塞关》一诗亦然。此文则纯用戏谑,而怜才共命之意、沉痛处自在言外。

《新修滕王阁记》。

反复以不得至彼为恨。此等蹊径自公辟之,亦无害。后人踵之以千万,乃遂可厌矣。故知造意之无关义理者,皆不足陈也。

《科斗书后记》。

叙述无一闲字。

《郓州溪堂诗序》。

“于时沂密始分而残其帅”:生此波澜。“然而皆日郓为虏巢且六十年”节:著此一段议论,便尔壮阔,蹊径独辟。若先陈新立之难,又陈不扇而变之难,便无此奇警。“公私扫地赤立”:能造难状之语。“于是天子以公为尚书右仆射”:接法本史公。

《猫相乳》。

叙事绝善,而所以为文之意,固不免人之见者存,故收处过谀。“夫猫,人畜也”:谓畜于人。

《争臣论》。

逐节根据经义,故尽言而无客气。“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节:此段陈义甚高。

《太学生何蕃传》。

善用缩笔,纾余顿宕,如将不尽。

《重答张籍书》。

观此书,则韩公当日之予二氏,亦未敢昌言排之。二氏盛行中土六七百年,公以数篇文字斥之,遂尔炳如日星。识力之大,令千世人肃然起敬。“非我其谁哉”,自任处绝沉着。

《与孟东野书》。

真气足以动千岁下之人。韩公书札不甚矜意者,其文尤至。

《答尉迟生书》。

傲兀自喜。

《答杨子书》:“尚须验以言。”

公已深知杨子,恐杨不之信也,故须验以言。

《上襄阳于相公书》。

谀辞累牍,固不能工。

《上留守郑相公启》。“愈无适时才,渐不喜为吏。”

凡为文,必视乎其行,能弃官如屣,而后气壮,而文无沮词。

《上宰相书》。

连用三“抑又闻”,义层出不穷。然究是少年,才思横溢,欠裁炼处,故文气不道也。若删去“洪范曰”至“廉于自进也”,则格老而气道矣。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二书皆可不上,宰相能知我,前书足矣;其不知,十上何益?公少年时盖阅世尚未深,而自守未定也。

《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鲁,同姓,礼义之邦,故次周后。齐,大国,次之。宋、郑,小国,次之。秦、楚,戎蛮,又次之。非率尔泛指也。

《答侯继书》:“含意连辞,将发复已。”

含意,辞不能申其意也。连辞,欲陈此说,复牵彼义,裁度不能遽当也。凡文家经营为文时有此二难。“然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能为大贤君子者”:所陈数事,皆专家之学,卤莽者多弃置不讲。观韩公此书,然后知儒者须通晓各门,乃可语道。孔氏所谓博学于文,亦此义也。“将试学焉,力不足而后止”:凡人于右数事,皆未试而先称力不足,所谓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