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第4/7页)

[9] Pechatnov,The Big Three after World War Ⅱ,pp.16-18.

[10] Димиитров Г. Дневник(9 март 1933-6 феврари 1949),София:Универсстетсйо издарелство“Св. Климент Охридски”,1997,с.372、374-375、377-378;Адибеков Г.М. Коминформ и послевоенная Европа,1947-1956гг.,Москва:Россия молодая,1994,с.6、21。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见《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国际观察》2008年第1期。另参见Лебедева Н.,Наринский М. Роспуск Коминтерна в 1943 году// Междунаротный жизнь,1994,№5。

[11] 罗伊·麦德维杰夫、若列斯·麦德维杰夫:《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王桂香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第274页。

[12] Корниенко Г.М.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а: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ее участника,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5,с.18;艾·哈里曼、伊·艾贝尔:《特使: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三联书店,第275~276、279~280页。

[13] CDA(保加利亚国家档案中心),Find 147 B,op.2,ae.1025,l.1-6。该文件复印自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收藏的英译本保加利亚档案,下同。

[14] РГАСПИ(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ф.77,оп.3с,д.174,л.3。转引自Марьина В. В.(отв. ред.) Тоталитаризм: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е интермеццо”с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м финалом,1944-1948,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2,с.94。

[15] 当然,莫斯科并非否定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在1944年1月17日苏联情报局的会议上,联共(布)中央书记谢尔巴耶夫认为,目前宣传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是“以各种可以接受的方式宣传苏联的制度”,但强调这种宣传要避免“公开”和“直接”的形式,而应该“朴实”地进行。РГАСПИ,ф.88,оп.1,д.998,л.1-2,转引自Марьина(отв. ред.)Тоталитаризм,с.94。

[16] 斯大林在1944年11月6日的公开讲话中说:“苏英美联盟的基础不是一些偶然的和暂时的动机,而是非常重大的和长远的利益”,其目的之一就是“新的战争不可能发生,如果不是永久不发生,至少也要在一个长时期内不发生”。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斯大林文选(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62,第398~399页。

[17] 费南德·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第二卷,方光明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第3、146页。

[18] Ronald Tiersky,French Communism,1920-1972,New York &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p.118。转引自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305页。

[19]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第324~325页。

[20] 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第二卷,第3页。关于战时希腊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情况,详见David H.Close ed.,The Greek Civil War,1943-1950,Studies of Polariz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pp.97-155;R.Craig Nation,A Balkan Union?Southeastern Europe in Soviet Security Policy,1944-8,Gori and Pons(eds.),The Soviet Union and Europe in the Cold War,pp.125-143。

[21] 塞顿·华特生:《从列宁到马林可夫》,邵国律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第402页。

[22] АПРФ,ф.45,оп.1,д.390,л.85-93,Источник,1995,№4,с.152-158。参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第727~737页。

[23]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第313~315页。

[24] Silvio Pons,“Stalin,Togliatti,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Paper for the Conference“Stalin and the Cold War,1945-1953”,Yale University,23-26 September 1999,pp.1-3.

[25] РЦХИДНИ(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管和研究中心),ф.495,оп.74,д.259,л.8。转引自Наринский И.В. Сталин и М. Торез,c.19-20;Димиитров Дневник,с.410-411,《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第280~282页。

[26] 《意大利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1953,第90页;马契拉·弗拉拉、毛里齐奥·弗拉拉:《陶里亚蒂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第258页。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第326~328页。

[27] СтрижовЮ.И. Англия должна иметь право решающего голоса в Греции// Источник,2003,№2,с.51-52。埃尔科利是陶里亚蒂流亡时的曾用名。

[28] 参见哈里曼、艾贝尔《特使》,第368页;《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第二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234、245~248页。对于莫洛托夫派遣的波波夫小组的任务,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见Смирнова Н.Д. “Греческий вопрос”на парижской мир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Институт Всеобще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Сталин и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Москва:ИВИ РАН,1998,с.8-9。

[29] АПРФ,ф.3,оп.64,д.99a,л.40。沈志华收集和整理《苏联历史: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6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存,2004,第251页。

[30] 阿·托因比、维·托因比编《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欧洲的重组》下册,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622页;《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第247~248页。

[31] 有关“百分比协议”的俄国档案已经全部解密,包括1944年10月9日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会谈记录和1953年6月3日马立克与丘吉尔的会谈记录(Источник,2003,№2,с.45-56),1944年10月10日莫洛托夫与艾登的会谈记录和10月17日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会谈记录[Ржешевский О.А. Сталин и Черчилль:Встречи,Беседы,Дискуссии,Дакументы,комментарии(1941-1945),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4,с.429-438、476-480]。以上档案的中译文参见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261~278页;《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第721~726页。

[32] 《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欧洲的重组》下册,第881~882、884~886、891、920、933、951~9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