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第4/4页)

[39]

10月19~30日,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如期召开。10月24日会议研究了关于盟国内部主要国家同小国缔结涉及战后问题的条约问题。出人意料的是,苏联同英美之间在苏捷条约问题上未发生什么争执。莫洛托夫在会议召开两天前已把条约草案送给了艾登和赫尔,艾登声明说:“熟悉了条约草案后,我感觉这是一项好条约,我对条约没有异议。”[40]似乎长时间制约条约签订的各种麻烦顷刻间化为乌有,这里令人感兴趣的是英国的态度为什么发生改变?通过对影响条约签订的各种因素和本次会谈记录详加分析后,可以做如下判断:第一,“波兰问题”始终是影响条约签订的核心因素。如果签订苏捷双边协定而把波兰排除,势必给波兰流亡政府的命运带来负面影响。而如今的条约中规定了第三方加入的可能性,丘吉尔所极力倡导的“波捷联邦”尚存在实现的可能;第二,莫斯科外长会议上明确了在同小国缔结条约时大国协商一致的原则,这被艾登看作是防止出现“势力范围”的有效手段[41];第三,苏捷双方已就条约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贝奈斯态度明确。如果继续向贝奈斯施加压力,势必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倒向苏联。

10月25日晚上,考涅楚克把这一消息告诉给费林格。[42]第二天,苏联驻伦敦各流亡政府临时代办奥尔洛夫正式向贝奈斯通告了这一消息,并向他转达了苏联政府希望他“尽快来莫斯科签订条约”的愿望。[43]这样,阻碍苏捷条约签订的各种障碍都被消除了。12月12日,贝奈斯前往莫斯科访问,并于12月16日签订了《苏捷战时友好互助与战后合作条约》。

1943年12月签订的苏捷条约是战争期间苏联同被占领的法西斯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其内容反映了苏联战后对中东欧政策的基本倾向和目标。1944年1月10日,迈斯基在给莫洛托夫的供内部研究使用的呈文中这样阐述了苏联的立场:“苏联的目标是组建独立的和富有活力的波兰,但我们对出现一个强大的、有实力的波兰不感兴趣。过去波兰一直是俄国的敌人,今后波兰是否会成为俄国的朋友,谁也说不准。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战后组建波兰的问题应该格外谨慎,尽可能地缩小波兰规模,遵循以民族来确定边界的原则。如果波兰愿意,它可以在这一基础上以第三方的身份参加不久前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互助条约。”在谈到捷克斯洛伐克时,迈斯基说:“组建一个强大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对抗波兰,对苏联是有利的,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居民的政治情绪,以及不久前签订的为期20年的苏捷互助条约,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可以成为在中欧和东南欧保持我们影响的传导者。”[44]1943年的苏捷条约是苏联在战时外交中取得的重大胜利,同时也是大国协调利益的结果。贝奈斯的民主观念及其给捷克斯洛伐克在东西方之间的定位符合斯大林战后对中东欧的战略意图,斯大林接受并推而广之,借助苏军解放中东欧的历史契机成功地把这一地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1944年末,惊慌失措的丘吉尔急忙飞抵莫斯科同斯大林就划分东南欧势力范围问题达成百分比口头协议。[45]其实,此时苏联方面已实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