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华东师范大学 沈志华

战后苏联对外政策与中国内战的关系,是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苏联史研究中令人关注的问题。中国学者起步较早,1992年出版的牛军和杨奎松的两部重要专著,都较多涉及这个问题,其史料特点是使用了大量当时难得一见的中共中央文电。[1]接着,挪威学者文安立出版了英文专著,更集中地讨论了美苏冷战与中国内战起源的关系。[2]此后,各国学者又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问世。[3]本文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其一,出现了新的档案文献。2000年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献与资料》的第4卷第2册,收集的是1945年的档案;2005年又出版了第5卷的两册,收集的是1946年至1950年年初的档案。这三本档案集公布的1945~1950年中苏关系档案资料共815件,此外还有作为附录的几十个文件。[4]就中国档案而言,最有价值的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彭真年谱》,其中使用了大量以前未曾披露的中共中央与东北局、重庆代表团之间的往来文电。[5]这些有关中国内战时期的档案文献十分重要,对于这段中国历史,特别是苏联与中国内战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应该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最后的结论如何,研究者都有必要依据这些新的档案文献,对过去讨论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6]

其二,需要观察问题的新视角。以往的研究多是把中国历史作为主线,重点在于论述中共对革命和内战的考虑及其战略、策略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作为国际背景的苏联对外政策及冷战格局的变化。中国的革命和内战不是孤立的。战后初期和内战初起,中共的战略和策略受制于苏联的外交方针和美苏关系的现状;内战后期,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国内局势的变化则反过来引起了苏联对华政策的转变,进而影响到整个冷战格局的改变。这些现象说明,苏联的战后对外政策及冷战战略和策略与中国的革命和内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者需要考虑:在冷战缘起的过程中,苏联对外战略的构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其对中国内战的方针;把中国内战的起源和结果作为一个案例,如何解读苏联对冷战的战略构想及其变化。[7]

本文主要考察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与中国内战起源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