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如果你穿越到宋朝(第4/5页)

档次稍高一点的宋朝茶坊,装修都特别“高大上”:“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又“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有些茶坊还会邀请艺人献艺,以招徕顾客,如黄尖嘴蹴球茶坊内应该就有足球表演,又如洪迈《夷坚志》载,乾道年间,宋人吕德卿偕其友前往杭州,在“嘉会门外茶肆中坐,见幅纸用绯贴尾云:‘今晚讲汉书’”。这家茶坊不但有说书节目,还张贴出节目预告。今天的酒吧不是也会邀请歌手驻店演唱?

在茶坊消磨一段休闲时光后,到东京的大相国寺逛逛也很有意思。大相国寺是出家人的寺院,但“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又是东京城最大的商业交易中心,“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几乎什么货物都可以在大相国寺买到。不过作为一名穿越者,你应该去大相国寺“淘宝”。因此,你可以先到近佛殿,那里主要销售“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等,是个文化市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也是文化市场。你可以淘到珍贵的书画金石文物。

在这里,你也可能会遇到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赵李结婚后,小两口经常跑到大相国寺“淘宝”,乐而忘返。这段美好的时光成了李清照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她后来写文章回忆说:“予以建中辛巳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赵明诚,字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二年。从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传写未见书,买名人书画,古奇器。”

最后再悄悄告诉你:大相国寺僧人的厨艺也非常高超,“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大相国寺内还开有饭店,有一位叫作惠明的和尚,厨艺尤其高明,擅长烧猪肉,以至得了一个“烧猪院”的花名。到了大相国寺,可别忘记尝尝惠明和尚的烧猪肉手艺。

这么从容地接纳世俗生活、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寺院,你怎能不去瞧瞧?

夜晚·夜总会

夜暮四合,吃过晚餐之后(对了,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也是从宋代形成的。宋朝之前,人们一日只吃两餐),宋朝城市的夜生活开始了。

夜生活,并不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的。在夜禁制度森严的盛唐,普通市民就几乎没有夜生活,入夜之后,都是早早关灯,睡觉。只有到了宋代,宵禁之制被突破,城市中才彻夜灯火通明,笙歌不停。可以这么说,中国社会的繁华夜生活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朝前期还保留着夜禁制度,不过禁夜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了,“京城夜漏,未及三鼓不得禁止行人”。唐朝的夜禁时间是从“昼漏尽”,击鼓六百下之后开始的,即一入夜就开始禁行人,至次日“五更三筹”结束,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单位,大约从晚上7点至第二天早晨4点为夜禁时段。宋初将夜禁的起始点推后到“三鼓”,约夜晚11点钟。那宋初的夜禁时间又结束于何时呢?从天禧元年东京的官营卖炭场“以五鼓开场”可推知,开封的夜禁结束于五更,即凌晨3点左右。换言之,唐代的夜禁时间为9个小时,北宋初的夜禁时间只有4个小时。

到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即使夜禁制度仍然保留,也已松弛下来,甚至名存实亡,市民的夜生活不再受限制,城市出现了繁华的夜市。你如果在东京,便会看到,“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京城有一条马行街,由于彻夜燃烧烛油,熏得整条街巷连蚊子都不见一只:“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

你如果在杭州,也会发现“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早市从凌晨五更开始,持续到深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

你逛街走累了,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吃点美食,喝碗饮料,除了昼夜迎客的酒楼茶坊,宋朝夜市上还有各种饮食小摊,叫卖各色美食:“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又有沿街头盘叫卖姜豉、膘皮子、炙椒、酸儿、羊脂韭饼、糟羊蹄、糟蟹,又有担架子卖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古时负责宵禁的官员)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到瓦舍勾栏观中看表演,也是你度过一个愉快夜晚的好选择。瓦舍勾栏,是宋朝城市的娱乐中心,类似于今天的大型夜总会。瓦舍之内,设有勾栏、乐棚,东京城内规模最大的瓦舍,内设“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而最大的勾栏“象棚”,居然“可容数千人”。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滑稽戏、讲史、歌舞、傀儡戏、皮影戏、魔术、杂技、蹴鞠、相扑等娱乐节目,“夜点红纱栀子灯,鼓乐歌笑至三更乃罢”。北宋后期名动一时的艺人如丁仙现(当时非常走红的演员)、张七圣(当时非常走红的魔术师)等,也会到东京的瓦舍演出,相当于今天的大明星“走穴”。

瓦舍中不独有各种文娱表演,“又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叫卖旧衣服)、探博(赌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煞是热闹。不管冬夏,无论风雨,瓦舍勾栏天天都有演出,有小买卖,“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到瓦舍勾栏看表演,你需要掏一点钱,因为瓦舍勾栏的节目都是商业性演出,是要收费的。收费分两种方式,一是收门票,先购票再进入勾栏观看节目,元曲《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就提到勾栏的门票制:“要了二百钱放过听咱,入得门上个木坡。”另一种收费方式是,免费入场,但在表演之前会有专人向现场观众“讨赏钱”,徐渭《南词叙录》记载说,“宋人凡勾栏未出,一老者先出,夸说大意,以求赏。”为了招徕观众,勾栏还会张挂“招子”,写明演员名字与献演节目,跟今日剧院贴海报做广告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