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GPS路线分析

《孟子》七篇中的“公孙丑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可是,我的话还没结束。孟子在齐国的这些故事我们很值得通过两篇文献再回顾一遍。第一篇是周广业的《孟子出处时地考》。前文说过,《孟子》这书和它同时期的很多作品一样,不是按时间顺序来编排的,所以,从中领会思想也许相对容易,但要把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梳理清楚却有很大的难度。比如,书里上一段刚刚说完孟子进了厕所,紧接着的下一段里却可能在描写孟子如何大吃大喝;或者刚刚讲完办丧事,接着就来一段卡拉OK。

脏活儿、累活儿总得有人来干啊,周先生不辞辛苦,硬是把孟子的生平给我们梳理出来了。在前边认真读过《孟子》原文的人要是读了周先生这一段原文必定会感到很有收获:

山东之国,号齐强大,其地势雄于天下,宣王侈然有抚莅华夷之意,招徕文学游学之士,以为图王不成,犹可称霸也。【齐国是山东大国,很占地利,齐宣王有点儿飘飘然,广揽各地人才,觉得自己就算称不了王,至少也能做个霸主。】

孟子见天下大乱,民生憔悴,冀王可为汤武,跋涉千里,始至境,问禁而入,然未即见王也。【孟子看天下乱得不像话,自己得出出力了,看来看去,觉得齐宣王还算个可造之才,说不定能成为当代的商汤王、周武王呢。好吧,看清了形势,那就投奔这位老板吧。孟子开始走自己的文化苦旅,好容易才到了齐国,但还没有见到齐王。】

过平陆,与大夫孔距心善处焉。【孟子经过平陆的时候,和齐国大夫孔距心处得不错。这位孔距心可中了孟子的圈套。孟子问他:“如果您手下有个士兵,一天之中掉队了三次,那您是不是要开除他呢?”孔距心说:“那还用问,当然开除他了!”……前文出现过的这个场景就是孟子才到齐国的时候所发生的。后来孟子见到齐王,很得体地把孔距心表扬了一番。】

齐相储子以币交,且言于王。【这件事要到“告子篇”才会提到,暂且放过不提。】

王疑其必有异,使人瞷之,而孟子终守不见之义,万章、陈代之徒并疑之。【这句所说之事分别见于《孟子》后文的“离娄篇”和“滕文公篇”,咱们也先放放。】

既而王求见甚迫,乃由平陆之齐,屋庐子以季任故事,度必一往报储子,孟子卒不往。三见齐王,未尝言事,适从胡龁闻易牛之事,喜曰:“是心可以王矣。”【孟子虽然来到齐国,却始终不去进见齐王。他也死性子,任凭别人怎么说,自己都有一套道理,反正说不见就是不见。前文咱们已经了解,孟子是非得让齐王来请自己不可,为了这个他不是还装过病吗。后来孟子总算见了齐王,却又爱答不理的。这倒让人奇怪了:他本来不是很希望能帮助齐王有所作为吗?怎么等真到了齐王身边却变了样呢?别急,他老人家在观察呢。后来他听胡龁说齐王把祭祀用的牛换成了羊这件事情,终于喜形于色,说:“有这种心就足可以称王天下了!”——这段故事在上本书讲“梁惠王篇”的时候是一个重要情节,还讲了“君子远庖厨”那套道理,也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男士们:珍重道义,远离厨房!】

他日,王问桓、文,孟子即语以王道。【“梁惠王篇”里的那段——齐宣王问道:“你能给我讲讲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霸主的事吗?”孟子答道:“嘿嘿,我们这些孔门弟子谁都不尿他们那壶!所以呢,这两位的事我是一问三不知,您问我是问错人了。不过,您要是想听我说点儿什么,那我就跟您讲讲怎样以德服人、称王天下的王道吧。”】

王虽自惛不能进,而敬礼有加,奉为宾师,班视列大夫,前后进说甚多,所陈必尧舜之道,王稍稍厌之,甚至语以境内不治,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说的虽然好听,可齐王不大听得进去。齐王还算够意思,就算不爱听孟子的大道理,照样尊重孟子,给孟子高规格的待遇,让孟子担任齐国大夫。孟子这时候就学唐僧了,一得着机会就说,说的全是尧舜之道。齐王被孟子说烦了,这就是“梁惠王篇”里的那段——孟子问:“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

而孟子亦以母丧去职,自齐葬鲁,棺椁衣衾之美,殆过父丧时,后竟因此为臧仓所毁。【齐王开始对孟子“顾左右而言他”了,孟子也正在这个时候因为母亲的丧事而离职,从齐国返回鲁国。丧事办得规格很高,比以前给父亲办的丧事还高——这就是现在“公孙丑篇”里前文说过的,而这件事后来在鲁国成了臧仓借以攻击孟子的把柄——事见“梁惠王篇”最后一节。】

事毕,返于齐,止于嬴。【母亲的丧事办完,孟子返回齐国,在嬴这个地方落脚休息。弟子充虞当初为老师的母丧督办棺椁,觉得棺材的木料用得实在有些奢侈,按说老师不应该这样啊!这个问题在充虞心中积了很久,终于趁着这个空当来问老师了。孟子于是给充虞讲了一番孝道之理。】

既免丧,自范之齐,见王于崇,遂有去志。【孟子接着走啊走,走到了崇地,在这里见了齐王。从这个时候起,孟子动了辞职走人的念头。】

王命孟子为卿,致禄十万,辞不受禄,号为客卿,盖不欲变其初心,且可为进退地也。【齐王还是很想留住孟子的,任他为卿,给开高薪,但孟子既然在崇地就有了辞职的打算,这时候就不愿意再拿齐王的薪水了,所以只做了客卿,同时也为的是能让自己没什么牵绊,可以进退自如。】

时弟子日益进,公孙丑、公都子、陈臻、咸丘蒙、盆成括、高子等,皆齐人来学者,因材施教,引而不发,跃如也。【大批有志青年在这个时候投入孟子门下,包括我们已经认识过的公孙丑、公都子、陈臻、高子,还有一些是未来将要认识的,有咸丘蒙、盆成括等等。孟子收了这么多学生,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法叫“引而不发,跃如也”,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得到“尽心篇”才能知道。】

顾孟子志在行道以王齐,因国无亲臣,都无良牧,盖大夫王驩方嬖幸用事,进爵右师,举朝视其君如国人,绝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想在齐国推行王道,但齐国从首都到地方都没几个好官,所以做事很难啊。最奸的奸臣里有个王驩,还记得孟子出使滕国吊丧,这个王驩还做过他的副官吗?—―这事还在以后,此时王驩刚刚得志不久,真是典型的小人得志、飞扬跋扈。全国谁都看他不顺眼,大家都想:我们国君怎么重用这种卑鄙小人啊!所以呢,也就没人再愿意对国君讲什么仁义之道了。—―想想孟子装病的时候对景丑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