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3/6页)

新崛起的工业国拥有更多的人口基数,与此相对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体系包含的基本零部件总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从几十万种增加到上百万种。这是因为电机、内燃机让机械装置的动力部分变得轻便,可以用在从农田耕种到居家洗衣服、做饭各种场合,越来越多的机器需要越来越多的零部件。

每种零部件都需要有人去制造,工业化社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到了这个时候,英、法、荷兰、比利时这些传统西欧工业化列强自己的人口已经不够填自己的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把数以千万计的工业人口拉到堑壕里互相枪毙,工业人口不足让欧洲国家干脆放弃工业化,选择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甚至圈占新的殖民地。

比如“一战”还没打到一半,英国就派遣特务托马斯·劳伦斯去中东煽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人造反,这些故事后来被拍成了奥斯卡名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如今英法煽动利比亚、叙利亚内乱是为了经济利益,当年的劳伦斯也不是善财童子,只是去抢地盘,让大英帝国控制更多资源、原材料和市场,好换取美、德、日这些新兴工业国生产的工业品,维持原来的工业化生活。

果然,“一战”刚完,英国就为这些新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派来了殖民军和新国王。法国也在巴黎和会上将叙利亚、黎巴嫩变成了自己的托管地,在镇压了叙利亚人的反法起义之后,法国人也学着英国人的样子扶植代理人政权,组织殖民军,令人笑破肚皮的是,当年法国人扶植的盟友就是现在正被法国人自己口诛笔伐的叙利亚阿拉维派穆斯林。

当金融吸血鬼会失去造血机能,做殖民地大老爷同样会分走一大批工业人口,西欧列强加速走向全面衰落。

“一战”之后二十多年,欧洲再次陷入“二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日苏德都在全面备战,反之殖民帝国英法则斗志全无,法国人干脆畏战如虎,军备建设和工业升级全面停滞,埋头吃老本。“一战”中,法国军队认为装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打堑壕战太不给力了,于是从1920年到1939年,召集法国各大兵工厂花了20年设计出一种能装8发子弹的自动手枪,等到1940年新手枪终于投产的时候,德国的装甲师和“斯图卡”轰炸机群已经呼啸而至了。

绝望感驱使人类前进

第二次工业革命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浮出水面。

笔者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跑线画在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个时代微电子技术开始蓬勃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是俗称的“芯片”开始普及。在芯片出现以前,不管哪国的计算机都非常庞大,也很缓慢——当然按现在的标准,当时的小型计算机可以塞满一间屋子,运算能力不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音乐门铃。大型计算机可以比一座楼还大,这么大的计算机也未必能顺畅地解压现在随便一个网络视频。

大家伙用起来麻烦,更麻烦的事情是制造它们,早期的计算机使用无数电子管或者晶体管完成运算过程,要靠人手把这些元器件焊起来,建造一台计算机往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耗费大量人力,金钱更是天文数字。建造这样的东西固然可以彰显国力,不过不能普及到千家万户的东西就不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革命性的影响最终是来自芯片。芯片就是把一个电子电路中成千上万的晶体管蚀刻在一小片半导体硅片上,不但体积得以变小,而且生产过程可以一次完成,建起一条生产线,一个人一天可以造很多很多,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低。

更重要的是,芯片从原材料到最终封装测试,整个制造过程需要很高的控制精度,只有用计算机控制才能达到这样的生产精度。一旦有了第一代芯片,就可以用作工具生产下一代更好的芯片,下一代可以用来生产再下一代……这就形成了“用芯片造芯片”这种全新的正反馈循环,第三次工业革命由此展开。

这种指数增长也被称为“摩尔定律”,摩尔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他发现自己的公司总是每一年半到两年推出新一代芯片,每一代芯片的容量总是比过去翻一倍,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凡是跟计算机有关的东西,诸如软件的大小,计算机用户的多少,大约都符合这个规律。摩尔定律预言的指数增长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世界。

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挨个摧毁了欧洲列强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上来就拿苏联祭了旗。关于苏联帝国的衰落,前面已经讲过不少了。不过如果只从技术角度来看,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甩下是这个帝国的致命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上积累得再多,也无法对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力量。

苏联颓势尽显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在那之前不久,苏联还威风八面,1978年苏军用战略运输机在几周内向非洲空运了数以百计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车、火炮、直升机,数千名军事教官和空降部队。先是支持索马里重创了亲美的埃塞俄比亚门格斯图政权,门格斯图明白过味来改投苏联之后,苏联机群运来的物资又迅速逆转了战局。这次“非洲之角战争”堪称世界战争史上操纵代理人战争的经典范例。

不过无论是T系列坦克还是BTR装甲车,无论是AK自动步枪还是AN-22战略运输机,都属于“机械化装备”,苏联拥有的一切都只是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威力面前,这些很快将不值一提。

差不多与此同时,1977年,美国人拍了一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电影——《星球大战》,这部电影太有名了,以至于1980年里根政府公布的“战略防御计划”后来也被命名为“星球大战计划”。不过“星球大战计划”和《星球大战》电影其实也能算得上一家子,有一点是共通的——都用到了电脑芯片。

“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了一堆高技术武器,用来拦截洲际导弹,其中有动能拦截弹、激光炮这样目前最尖端的武器,也不乏电磁炮、粒子炮、X射线炮之类现在还没影的概念,不过不管哪种武器,操纵部分都少不了计算机。

而在《星球大战》电影中,有一段激烈的宇宙空战镜头,当时已有的摄影技术无法拍摄。这个情节不但要让很多模型太空战机飞来飞去,还要反复穿插从太空战机驾驶舱里看到的外景,导演乔治·卢卡斯当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拍摄设备——数控机械臂,这种设备可以像数控机床一样抓着摄像机或者模型无数次沿着相同的轨迹运动,每次得到一组画面,最后再剪辑到一起,就有了这部经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