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甲骨文的发现者

李济(1896.6.2—1979.8.1),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

从清华到哈佛

李济的早期教育归功于其父李权。李权是位学问不错的教书先生,在全县有一个最大的学馆。父亲认为,小孩子刚读书时候,要先让他学最难的,然后再学容易的,这样进步会比较大。所以李济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而是从“盘古首出,天地初分”学起。但因为李权是全县闻名的大秀才,没有人敢指责他违背传统的教育习惯。

1907年,清朝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被当地人称为“李优贡”的李权也被送到北京参加会考,得到一个七品小京官的职衔,分在内务府。李权把家人接到北京,李济就在11岁那年跟全家来到北京。

1911年,用庚子赔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开始招生,投考者有1000多人。当时还叫“李顺井”的李济糊里糊涂应了考,被录取进了“备取榜”,排名倒数第三。如果考生没取足,就从“备取榜”里接着选,于是李济幸运地成了北京录取的120名新生的一员。七年半学习结束后,他们同一批进入的学生,经过陆续考试淘汰最终只剩下57人。

1918年8月,22岁的李济自上海乘“南京号”远洋轮赴美留学。李济在清华读书时,美国有一位沃尔科特博士曾为他们教授过心理学和伦理学,并第一次在中国学生中作了智商测验(李济被测定为128)。李济受他影响,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最初在马萨诸塞省的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

克拉克大学的老校长霍尔教授提倡学生到图书馆自由阅读,他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及书库全部对学生开放阅读。那时候人类学在美国才刚刚兴起,克拉克大学图书馆里有一些著名人类学大师的著作,李济一下子入了迷,之后又在老校长霍尔教授鼓励下,改学人类学。

听说李济转学人类学后,他的好朋友徐志摩非常赞成,他认为李济是适合做学问的人。徐志摩与李济同船去美,他是自费留学生。在克拉克大学的第一学年同住一个公寓,关系很好。徐志摩读的是历史系,在第二年就从克拉克大学转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远渡大西洋去了伦敦,而李济则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从此开始各自人生道路。后人在整理李济文件时,找到了李济保存的徐志摩去纽约后写给他的9封信,信里就生活、学习等谈得很广泛。徐志摩对李济当年也有这样的评价:“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1923年6月,李济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李济的论文得到的评语是“极佳”,后来在哈佛大学正式出版,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

1922年,著名哲学大师罗素出版了他的名著《中国问题》,文中提到了李济的论文让他“得到了某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并大段引用了李济论文。像罗素这样的名人,在自己的书中如此大量引用并赞赏一个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作品,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这也使得李济一下子声名大振。

有趣的是,李济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李权还不知道如何衡量这个陌生的头衔,但又心有不甘,不久想出了一个办法,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博父”。李济的朋友们,像赵元任,也善意地开玩笑称他“李博父老先生”。

李济在哈佛读书时,有一位讲授体质人类学的讲师霍顿,李济将他的名字翻译成像日本人名字的“虎藤”,1921年暑假,虎藤交给李济一批尚未开箱的500件埃及人头骨,让他每天花半天来开箱、洗刷、整理头骨,按钟点付钱。李济花了大半个暑假来做这个工作,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次整理头骨的经验,让他对于处理人骨,特别是人头骨有了亲身体会,这对他后来进行生体测量的实践以及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很有裨益。后来,在安阳殷墟挖掘现场,很多年轻的考古人员大都是在李济的指导下经历了整理人骨的训练,后来著名的考古学家高去寻、尹达、夏鼐等都谈过此事。

80年前第一锄

取得博士学位后,李济如期回国。起初,他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任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1924年,已是南开大学文科主任的李济,和鲁迅、王同龄、蒋廷黻等人,一起去西北大学讲学,由此结识鲁迅先生。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聘为教授。29岁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

这年,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考古队,纷纷来中国“寻宝”。其中,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听说李济是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即来信邀请李济参加他们的考古队。李济回信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二是在中国掘出的文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信道:“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1926年5月,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了合作事项,即弗利尔艺术馆与清华国学院合作,由李济先生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发掘报告中英文各一份,所得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中国国立博物馆。

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年初春,李济曾和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了一次旅行调查。在西阴村,他们发现了一片布满陶片的地方。这片区域很大,有好几亩地。他们俯身捡拾几片暴露在地面的碎片,仔细一看:不得了,全是史前的陶片。回来后,李济决定将西阴村作为第一次考古挖掘的现场。从10月15日到12月初,考古队在西阴村不仅发现了10多万片史前陶片,还出土了大量石器、人骨、兽骨、贝壳片等。最有意思的是,发现了半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这一发现表明,中华民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1995年9月,为纪念李济先生诞辰百年,台湾“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8天的“特展”,所展文物仅一件,即半个蚕茧壳,可见这半个蚕茧壳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