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叶企孙(1898.7.16—1977.1.13),上海人。中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他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任会长等。

“事关抗日”,极力支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叶企孙于8月中旬随清华大学师生秘密赴天津准备转道南下。就在等船的时候,叶得了副伤寒症,不得不住进天津医院治疗。在治疗期间,他得到了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从南京拍来的密电,令他在天津留守,组织部分人员负责接待经天津转道南方的清华大学教职员工。叶服从了这一决定,并于10月初出院后移住在天津“清华同学会”办公处,一边疗养,一边主持接待事宜。熊大缜作为叶的助手随侍左右,并出面署理食宿接待、买船票、送站等繁琐事务。旧历年过后,清华教职工大部分已经南下,叶的留守已无必要,遂准备赴长沙。正在这时,又听到已迁长沙的清华、北大、南开等组成的临时大学欲再迁昆明,叶决定稍缓行动,以便不经长沙而直达昆明。就在这个滞留的空隙,一个决定叶、熊二人命运的意外且有几分诡异的事件发生了。

1938年3月的一天,熊大缜突然对叶企孙说:“我要到冀中区去,帮助那里的人们进行武装抗日,那里需要科技人员帮助。”

叶听罢有些吃惊,便问:“是谁介绍你去的?”

熊答道:“是一位姓黄的,事情紧急,我这几天就要动身。”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叶在后来的交代材料中说:“我起初是不赞成他去的,但因事关抗日,我无法阻止,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他,就极力支持他。几天后,他动身了。我只送他到同学会门口,没有看到带路的人。”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到了这年的端午节,熊大缜与一位北平工学院的毕业生结伴来到天津找叶企孙。师生见面,叶才得知熊到冀中后,在吕正操麾下的后勤部门工作。

吕正操时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等要职,率部在冀中地区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冀中军区极需武器弹药特别是无线电收发设备。熊大缜安全到达预定地点后,很快被任命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并着手筹建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地雷、雷管等研制工作,以炸毁从北平到沧州、石家庄一线的铁路,切断日敌的交通大动脉。同时研究、安装短波通讯工具,以保证军事通讯的畅通。要完成这一工作,就需要购买材料和寻找相关的技术人才,于是熊大缜于1938年的端午节来到天津寻求恩师叶企孙的帮助。

叶企孙利用自己留津的空隙秘密帮助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同时按熊的要求,他先后介绍了汪德熙、李广信、阎裕昌、胡大佛等清华师生、职工和平津高校的毕业生去冀中军区参加了“技术研究社”,开展各种军火、通讯设备的研制工作。

熊大缜得到了叶企孙推荐的人才与购买的材料后回到部队,在制造炸药的同时,又用土办法、土设备成功地研制出了合格的枪炮弹药。1938年9月,熊大缜等几位技术人员与官兵一起,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了由“技术研究社”研制的含TNT烈性炸药的地雷,将驶来的日军机车车头炸得粉碎。自此,这种含TNT烈性炸药的地雷在冀中平原广泛应用,日军闻之丧胆,吃尽了苦头。

与“三钱”

“三钱”的事业道路受过多人指引,但如没有最初叶企孙的慧眼识珠和破格提携,就不会有后来的“三钱”。

钱伟长曾说过:“我有很多老师,而叶企孙教授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钱伟长是1931年考进清华大学的,以历史和国文满分,数理化英语合计25分的跛脚成绩被破格录取。钱伟长1931年9月16日到清华大学报到,9月19日晨就传来“九·一八”事变消息,钱伟长决定弃文学理为国造飞机大炮抵抗日本侵略。当天他就找到吴有训教授要求转物理系,但吴教授不同意,因为当时物理系是热门,而钱伟长数理化成绩太差。吴教授还说学文史同样能救国。钱伟长在同学建议下向时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求援。叶企孙热爱青年,尤其热爱有创造力的青年和敢于实践试验的青年,是一位人所共知的开明教授,华罗庚就是他拍板破格进清华的。钱伟长初到叶企孙家,出乎意料之外,叶企孙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位西装革履的教授,而是一位身穿灰色长袍,脚上穿着一双布鞋,身材不高的和蔼长者,说话有些口吃。一听见钱的诉说,叶就安慰钱说不要着急,你这点要求可以慢慢研究,说青年在国难当头,弃文学理,科学救国,无可厚非。当听说钱的数学和物理考得不好时,就鼓励钱说,听说你文史考得很好,如能学好文史,只要有决心,同样也能学好数学、物理。叶还以如何学史记为例,对钱说读史贵在融会贯通,弄懂它,不在于死背熟读某些细节。学物理也是一样,也是重在弄懂,不要死背公式,熟记定律,懂了自然就记得,会用就肯定忘不了。所以,能学好历史,同样也能学好物理。叶企孙这场谈话,使钱伟长学物理的信心倍增。叶企孙让钱伟长继续找吴有训磨,除吴有训外,还要疏通文史两系的学者教授,因当时陈寅恪、杨树达教授都非常欣赏钱伟长。叶企孙知道钱伟长叔父钱穆和燕京大学郭绍虞、顾颉刚教授关系较好,而郭、顾两教授都是当时开明爱国教授,估计他们一定也会同情钱伟长的志愿,通过他们对钱穆的劝说,一定能动员钱穆去疏通清华两系教授的。钱伟长遵照叶企孙的叮嘱去做了,居然取得各方的同情和吴有训教授的批准,以试读一年的名义进了物理系。如果不是叶企孙的破格和指引,钱伟长转系难以得到清华物理和文史三系同意,也许中国会多一个史学或文学大师,但“三钱”会少了一“钱”。

到物理系后,钱伟长自大三第二学期起就在叶企孙指点下从事北平大气的测定研究,克服困难,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曾和北平每日天气的变化联系起来,连续9个月日以继夜24小时测定了大气电的强度。这一工作就是钱伟长的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长达200页,图表70余幅,曾在1935年青岛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上宣读。在物理系四年中,在叶企孙的直接指导下,钱伟长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方面建立了较为广宽的基础,而且学到了一整套自学的科学方法并树立了严肃的科学学风,为钱伟长一辈子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