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皇后的绯闻(第3/7页)

美艳多情的萧观音日后非常思念赵惟一,因此作《十香词》赐给了他。

……

皇帝被戴上了一顶大绿帽,千古罕有。耶律洪基看完了耶律乙辛的密奏,又拿过萧观音抄写的《十香词》反复看了几遍,他想到皇后正值虎狼之年,近日又幽旷已久,但万万没想到她竟然背着自己做出了这等丑事。

婢女单登?耶律洪基想起来了,单登不是前些天贬到外院当值的那个美艳的宫女吗?她本是耶律宗元家的奴婢。清宁九年六月,耶律宗元叛乱被平息后,单登被召入宫中侍奉耶律洪基。但是皇后萧观音向耶律洪基谏言说单登是叛臣之家的婢女,在皇帝的身边不安全,故此贬到外院去了。

听了耶律乙辛的密奏,耶律洪基恍然大悟,原来是单登发现了萧观音与赵惟一的奸情,才被萧观音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贬到了外院,而自己竟被蒙在鼓里。

耶律洪基一遍遍地看着《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其中的”小猛蛇却赛过真懒龙!“一句,如同一把钢刀剌入耶律洪基的心,让他颜面尽失,羞辱不堪。耶律洪基勃然大怒,立即传皇后萧观音前来对质。

萧观音以为是皇上回心转意,召她入宫重偕旧好,她高兴地急急前来,没想却是遭到迎头一棒。耶律洪基把耶律乙辛的密奏和《十香词》往桌子上一拍,厉声喝道:“你这个淫荡的贱人,看看你和伶人赵惟一做的好事!”

萧观音如同五雷轰顶,她立即明白是中了单登的奸计,便急忙辩白没有此事。

“看看你写得好诗!‘解带色已战,触手心愈忙。哪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分明是写赵惟一与你通奸时的战战兢兢的猴急之态!”耶律洪基早已气得是声色俱厉。

萧观音哭着辩解:“臣妾托国家之福,赖皇上宠爱,身居后位,天下再没有哪一个妇人比我更尊贵了。况且臣妾又生育了皇储,近日又添皇孙,儿孙满堂,怎会做淫奔失行、遭千古唾骂的妇人呢?”

耶律洪基将《十香词》摔到她面前:“这难道不是你亲手所作的淫词,明明是你的字迹,你还有什么可抵赖的?”

萧观音回答:“这是宋国皇后所作,我不过应单登的请求为她抄写一遍罢了!况且我大辽没有‘亲御苑桑’之事,如臣妾做诗,哪能有如此诗句?”

耶律洪基说:“汉族女人教养深厚,且宋朝皇后何等人也,怎能做出大胆露骨的淫诗艳赋?再说作诗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实是虚实相间。如词中的凤靴也是宋国的服饰,你现在不也是正在脚上穿着吗?”

萧观音急得直哭,她苦苦哀求说:“此事真真是单登骗臣妾而写!”

耶律洪基听了更加生气,皇后的聪慧和善辩都是出了名的,自己经常被她教训得说不出话来,直到此刻,自己手里分明抓着她偷奸的把柄,却还在狡辩。

耶律洪基愈加发怒:“你一向冰雪聪明,怎能中婢女下人拙劣的圈套。如此淫秽的《十香词》,分明是你为赵惟一那个贱人所写。现今又有单登、朱顶鹤的状告佐证,你竟然还敢抵赖!”

耶律洪基越说越气愤,顺手抄起铁骨朵(辽代兵器)狠狠地打在了萧观音的头上。由于猝不及防,萧观音被打得栽倒在地,晕厥过去。

“来人啊,将这个贱人给我拖出去,囚禁冷宫,命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和宰相张孝杰一起审理此案,查清奸情,凌迟处死!”暴跳如雷的耶律洪基看着被打昏过去的萧观音,气急败坏地喊道。

皇后与伶人秽乱后宫,闹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众说纷纭。皇太子耶律浚听说父皇命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审理此案,更是叫苦不迭。

萧观音在冷宫中,头部的伤还在刺入骨髓地疼着。她想到自己一直提防着单登,最后还是毁于其手,她恨单登妖言惑众,同时恨自己疏于防范,轻信了小人的谎言,以致有今日之祸。可惜一切都晚了。

才华出众、性情贤淑的萧观音因为一首诗,不但让自己丢失了性命,而且使大辽王朝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一件皇后的绯闻,让大辽国的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酿成了一场当朝皇后被诛的冤案,从而引发了令无辜的太子和无数忠臣为之含冤丧命的历史悲剧。

对当今社会的影视界来说,没有绯闻的明星,不是明星。而在封建社会的后宫之中,有了绯闻的皇后则意味着无法继续总领后宫,母仪天下,甚至还有生命之虞。

这件绯闻的女主角是耶律浚的母后萧观音,她出身于辽代最显赫的后族外戚大家族—萧和家族,萧和的曾祖父萧阿古只是当年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开国重臣。萧和在辽圣宗时期任过中书令,死后被追封为魏国王。而萧和的长子萧孝穆在辽代被视为国宝级的人物,曾担任南京留守、北院枢密使等要职,死后被追封晋国王。而萧观音就是萧和的亲孙女。

萧观音姿容冠绝,风神娴雅,严明端重,而且才华出众,擅长写诗,并精通音乐,能自作歌词,尤擅长弹奏琵琶。重熙十二年,耶律洪基被进封为燕赵国王,纳年仅十四岁的萧观音为妃,清宁元年十二月,耶律洪基继皇帝位后册封萧观音为皇后。由于萧观音长得美艳无双,而且聪慧绝伦,能文工诗,擅长音乐,才色俱佳,由此博得了皇帝的恩宠。当时的辽国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孤稳压迫,女古华革,菩萨来做特里蹇。特里蹇在辽语中就是皇后的意思。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头戴玉,足登金,皇后是观音。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才情、美丽娴淑的旷世才女,却因为奸人的谗言,最终导致含冤殒命的惨剧。

当时辽国的属地尽为大漠,四季多寒多风,辽人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缘故,长期以来形成了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而畋渔的生活方式,从而一直沿袭下来。每年正月上旬,皇帝起牙帐至鸭子河泺,将牙帐置于冰上,凿冰取鱼。当河中冰化之后,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弋猎不止。夏无固定场所,多去吐儿山避暑。秋天七月上旬,到伏虎林伏虎射鹿,夜半,令猎人吹角仿鹿鸣,既集而射之。冬天则去永州东南三十里的广平淀。此地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皇帝率北、南大臣于此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如此一年四季,各有行止居住之所,辽人谓之“四季捺钵”。

皇帝四季捺钵时,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都随同前往。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宰相、枢密院都副承旨、令史、中书令史、御史台、大理寺等各衙门均选人数不等的官员随从。宰相以下的其他官员,都要在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每一年从正月上旬开始,皇帝便收拾起了黑龙帐,率领着众多贵族与营卫骑军,来往于五京之间,游走在大辽帝国茂密的森林与青翠的草海之上,开始了他们快乐的打猎生活。春赏花、夏纳凉,秋猎鹿,冬捕鱼,一年四季,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