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丰都并没有成为鬼城,只有一个叫“酆都观”的道观。可是这道观却来头不小,就是苏州的玄妙观、北京的白云观也不能相比,因为它有“聚敛魂魄无贤愚”的功能,早在北宋时,“酆都观主”的大嘴一张一合之间就是几万条性命的大买卖(详情见后)。而洪迈在《夷坚支志·癸集》卷五“酆都观事”中也说过,“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就在酆都观所在的小山脚下。

可是认真说起来,除了字形相近、读音相同之外,地处大江之侧的蕞尔小山,实在难于和“在北方癸地,周回三万里,高三千六百里”(梁人陶弘景《真诰》卷一五《阐幽微》)的罗酆山联系起来,更不要说划等号了。如果对酆都山再多一些了解,那就更会恍然,这二者的关系,真比南美洲的巴西与湖北的巴东的关系更不着边。

若肯含糊一些,这个罗酆山也可以看成是古代“冥府”系统之一种。它大约产生于东晋,从时间上晚于太山府君系统与阎罗王系统。它是晋代上清派道教徒的创造,虽然也从佛教那里偷来不少东西,但从整个系统上来说,是尽力要“华夏化”的。可是它并不是纯粹的鬼都,而是个神鬼之都,它沿袭了中国古代神鬼杂居、鬼统于神的观念,“山下有洞天,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阐幽微》)

这山上和洞中各有相对应的六天宫。一般人初死,先到第一宫纣绝阴天宫,而卒死暴亡者则入泰煞谅事宗天宫,贤人圣人去世先经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祸福吉凶续命罪害则由第四宫即恬昭罪气天宫处理。第五宗灵七非天宫、第六敢司连宛屡天宫接纳何等魂灵,可能是因为原书残佚,已经无从查考了。

罗酆山上的主者及职事人等,都是由“人鬼”所成之神充任。其最高的罗酆主者为鬼帝,或称北太帝君,后世民间凡是带“酆”字号、“北”字号的鬼帝大多是此公或其变种。东晋的葛洪在《枕中书》说,北方鬼帝治罗酆山,鬼帝为张衡、扬云(即汉代张平子及扬子云)。到了梁朝的陶弘景,则以为张衡、扬云名位太低,便在《真诰》中安排成:“炎庆甲即古炎帝,为北太帝君,主天下鬼神,治罗酆山。”炎帝就是神农氏,“以火德王”,按理说应该在南方,不知为什么却成了“北方鬼帝”。

虽然冒着酆都之名而成了鬼城,但丰都却不肯稍微迁就一些罗酆之实。那是因为这道教的罗酆山模式实在距离老百姓的认识太为遥远。十殿阎罗体系的架构非常简单,阎王之外,顶多也就是六曹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之类,和老百姓习见的县太爷衙门相差不大。可是这罗酆宫却是一个“朝廷”!

北帝居于六天宫中的第一天宫。其辅佐有二位:上相秦始皇和太傅曹孟德。

北帝之下还有四明公,大约是师友级的人物:西明公兼领北帝师周公旦(一说为周文王)、东明公兼领斗君师夏启、南明公召公奭、北明公吴季札。这四明公手下又各有“宾友”一二位,如汉高祖刘邦、小霸王孙策等皆在其内。这四明公的职责是“领四方鬼”,但又说他们分掌酆都六天宫中之四天宫。

六天宫中的第三宫是由“鬼官北斗君”周武王主政。北斗在古代是司命大神,“北斗注死”之说由来已久,在民间影响极大。南朝道士回避不得,给他安排得还算体面。但另一个新生不久的司命大神太山府君,就没那么大面子了。《真诰》中有个“泰山君”荀,其实就是太山府君,此时为“四镇”之一,与卢龙公、东越大将军、南巴侯各领鬼兵万人,虽然貌似显赫,但明显是当作留用人员降格使用,已经失去了主冥的资格。

还有相当于尚书令的“大禁晨”,相当于尚书的“中郎直事”,相当于中书令监的“中禁”,如此之类,都由汉武帝、孙坚之辈充任。北帝又有“侍晨”八人,位比侍中,走马荐诸葛的徐元直、被关老爷水淹生擒的庞德都在其内。

酆都共有二天门,南天门为酆都主门,为北太帝君之门,而北天门则为北斗君之门。每天门有二亭长主之,每亭长下有四修门郎,这“门官”已经是罗酆山最低的职位了。

总之,晋、梁道士们为罗酆山安排了一百多名古代的帝王将相,按照当时的朝廷规模把冥界的中枢机关配备得比较完备,但他们却忘记了冥界的地方官吏。在太山府君系统中,太山府君的衙门只是相当于地方上的郡守甚至县令,下面配备了属吏和“所由”就可以勾拿鬼犯,让冥界这个国家机器有了统治的对象。而罗酆山却只是一个小朝廷,是一台样子好看却运转不起来的机器。

其实,这些士族出身的神仙家,根本不太在乎冥界的国家机器配备得是否合用,他们要搭造的是整个灵界的体系,那个体系的主干是仙真,而冥府只不过是最末梢的分枝。在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灵界分为七“位”,也就是七个阶级,每一阶级中又分中、左、右,比如第一阶中,中位是道教的最高神元始天尊,其左位、右位则为高上道君、元皇道君之类。

其他六“阶”的安排大致相同,而罗酆山的诸鬼官包括北帝炎帝在内,都被挤压在第七阶,也就是最末一阶。若问陶弘景之辈位于何处?他们真不客气,上清派的先师王方平、魏夫人、杨羲以及许家诸大佬都高踞于第二阶,那里自然也给陶弘景留着位子。

而陶弘景的老朋友其实是他老板的梁武帝萧老儿,死后即便靠老关系给以“上圣之德”的待遇,“受三官书,为地下主者”,仍须再过一千年才能升至“三官之五帝”,再过一千四百年,“方得游行太清,为九宫之中仙”。而九宫中仙只是勉强够上朝见元始天尊的最低资格,到了那时,萧老儿搬着梯子可能还摸不到陶弘景的脚后跟呢。当然这要比淮南王刘安登仙之后只能在天宫看厕所强多了。

陶弘景们编排这个《真灵位业图》的用意,就是要极大地抬高仙人的地位,即使是圣君贤臣,也远远不如一个普通的仙人。南朝的“士族神仙”想装出不食人间烟火和对权位的藐视,又掩饰不住内心对权势富贵的企望和谄媚,所以一面把历代的圣君贤臣踩在脚底下,一面又觍着老脸做人间帝王的“山中宰相”。陶弘景这位号曰“华阳隐居”的大知识分子,人称儒释道三通,大约是指他以道教的身份,偷佛教的东西,来效劳于帝王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