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的北方——所谓近世,说起来最近也距今有四五十年了——每临丧事,老一辈人,特别是经办丧事的“杠房”(相当于现在的殡仪馆吧)中的老伙计说起丧葬的规矩,总免不了提到“诈尸”,其意乃在防患于未然,但我们小孩子却是当作鬼故事来听。大致是说人死未敛,停尸于灵床(对于平常人家也就是两块铺板或一个门扇),有时会因为某种原因蹶然而起,且能逐人而走。于是而要有某些禁忌,这就涉及到诈尸的起因,一说是因为雷震,雷电传过了尸体,一说为猫狗之属所感,细致些就是如果狗卧于尸下而正值猫过尸上,于是引起阴阳二气交流于尸。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可惜已经记不起了。总之,就是“鬼神为二气之良能”之说的发挥,结果导致尸体发生变异,突然动作,乃至坐起,跃下,甚至追起人来。尸走时人不必惊慌,因为尸首是僵硬的,那腿也只能像义和团眼里的洋鬼子一样,追人时只能僵直着向前跳,不会拐弯,所以你遇到此变只要拐个弯,它就失去了目标;或者你也可以躲到桌子之类家具的后面,它便卡在另一边,只能原地跳动。但这样和僵尸捉迷藏或隔着桌子对峙,总是不大惬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做”了。如果你胆气够豪,可以用一根棍子,最灵的则是笤帚把它绊倒,绊倒它就再也不能起身,于是便僵于地下,事情就平息了。[1]老人们向我们传授这些鬼故事的时候,也是人世经验之一,让我们注意在守灵时不能让猫狗之类进入灵堂,万一不慎,出现了诈尸,也有应付之策。但这也如同“屠龙术”,千载难遇一次施展的机会,万一遇上,又不知灵验与否。义和团的大师兄扶清灭洋时,曾把此术传授给团民,用来对付八国联军,岂料不能拐弯儿的只是洋枪的子弹,洋鬼子却是会转身的。

《聊斋志异·尸变》插图

民间所传,所诈之尸多无意识,而鬼故事中则或成为厉鬼。其中最可怖者自属《聊斋志异》的那则《尸变》了。但此则似不是蒲翁首创,也是来自民间的故事,因为类似情节的故事在其他笔记中还有不少,如明人谈迁《谈氏笔乘·幽冥》“尸蹶”条:“洛川县某死,戚属夜侍,各假寐。尸忽蹶起,遍吸诸人口。其一惊走掩户,尸追出,格于户,相抵。诘旦人集,噀以犬血,尸始仆。不浃月,受吸者相继没。”即可能是蒲翁之所本,虽然变吸人阳气为吹以阴气,但以阴克阳的道理是一样的。而晚于蒲翁的慵讷居士《咫闻录》卷五“欧阳贾”一条又再炒冷饭,只是不仅吹气致人于死,而且伏啮其首,次吸其脑,这就把唐人笔记故事中的“罗刹魅”情节掺和了进来;又最末僵尸追人一节亦有不同,《聊斋志异》中的闻鸡鸣后抱木而僵,被改作遇上一个白须翁,用手一指僵尸,僵尸就掉头回奔,凭空来了个救命神仙,不但不如《聊斋志异》所述惊心动魄,而且神仙与僵尸斗法也让人觉得可笑。

很明显,编造这一故事的心理缘由是人对尸体本身的恐惧。一具尸体横在路上,不管他是聂政还是窦娥,都会让一般人产生恐惧感,特别是在夜间无人之时。但尸变也并不全是空穴来风的胡柴,人死之后,停尸于床,由于肌肉或神经方面发生痉挛,严重时出现“启手启足”之类小动作的事也是有的。

我曾问过一位在“杠房”干了几十年的老人,他究竟遇到过诈尸没有。他说没有,但是有一次,他与某死者的亲属正在守灵,死者的一只手突然抽搐了一下,于是那些亲属立刻悚然,做出随时狂奔的样子。他赶紧小声说:你们可别跑,谁跑得快他就追谁;心里却想,我这老胳膊老腿可跑不过你们。类似的现象古书上也有记载,较近的见于清人宋荦的《筠廊偶笔》卷下,云:“贾静子先生……仰卧而逝,众人入哭,见先生手微动者三,若相谢云。”这还有些离奇,或者让人感到贾先生不过是成了植物人,更切实些的则是北宋英宗皇帝的“尸变”。北宋人强至写的《韩忠献公遗事》曾记载了这件事:

英宗初晏驾,急召上(宋神宗,当时为太子)。未至,英宗复手动。曾公(曾公亮)愕然,亟告公(即韩琦),欲止召太子。公拒之曰:“先帝复生,乃一太上皇。”愈促召上。

强至曾入韩琦幕府,兹事体大,是不敢胡编的,所以此事为清初徐乾学收入《资治通鉴后编》。看来所谓诈尸也不过就是这么回事,说句对不起老饕的话,就和“糖醋活鱼”差不多,动腮摆尾而已,兴风作浪是不可能的。这样相比拟,对作怪的尸体也没有什么不恭,但却不能让万岁爷们知道。帝王级人物要是对“做实验”有了兴趣,那真是可怕之极,有斫涉人之胫以研究骨髓的,有剖孕妇之腹以研究胚胎的,如果这位万岁爷正品味着糖醋活鱼的挣扎,从而联想到活人也未尝不可糖醋,那可就糟糕了。其糟糕不仅在于被实验者的痛苦与死亡,更在于实验成功,他就可以在“万岁”之后再从棺材中跳出来。韩魏公说得轻巧:就是活过来,也只能让他做“太上皇”。仅凭这句话他就该灭九族!若是大行皇帝真从棺材里跳出来,你让他只做充样子的太上皇,他肯吗?所以结果只能是,如果不想让这僵尸复辟,那就把它一笤帚打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