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也不安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随祖母到香山看望一个本家爷爷,此老在大清国亡后半世纪还拖着一根辫子,所以我就叫他“小辫爷爷”。进了院子,略作寒暄,他就急不可耐地领祖母看他的一件东西。我以为是什么宝贝,跟了进去,谁知进了一间空屋,摆在中间的赫然是一口黑黢黢的大棺材,然后他就自豪地夸耀着是什么木料、已经刷了多少道漆了等等。当时我对提前备下这种不祥之物颇感不解,后来才逐渐明白,棺墓既是亡魂的庐舍,正如生人于房屋,帝王们一即位就开始经营陵墓,老百姓没那种气魄和能力,但在旧时代,只要家有裕力,生前就准备棺木的却也不是少数。常见某些明星在网上晒出自己豪宅的照片,想那老辈人炫耀自己寿材的用意,大约也差不多吧。

如果家中没有预先筹备,那么只能到了时候由家人操办,但有些爱讲究的先生,已经成了亡魂,还是不放心家人,要亲自到棺材铺里挑选。袁枚《子不语》卷二十四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儿子给刚去世的父亲买棺材,棺材店老板说:昨天夜里,我见一个白胡须老人坐在一口棺材上,我拿着蜡烛凑近,却不见了。说起老人相貌,正是死者。于是儿子就把亡魂坐着的那口买了回去——但这事听着有些险,八成是棺材铺掌柜的推销手段。试想如果死鬼们都来上门自选,那就不止棺材铺,包括寿衣铺、冥器店、鲜花店、殡仪馆,不就都成鬼市了吗?

鬼魂自己到店里去买的事也不是没有,但那是特殊时期的事。家中既无存货,死后又没有人给买,到了那时,这国家可能也快没有人收尸了。清人徐岳《见闻录》有“买棺”一条,记崇祯末年,江南大饥,民多病疫,死者枕藉,而以杭州最甚。钱塘门外一家七口连日病死,当时疫气传染,虽亲邻也不敢上门问吊。此日江头一家棺材店中来了一人,要买棺七具,但所带的银钱不够,约定送到家后找足。相随着到了钱塘门一家门首,其人进入,久久不出,店伙计在外面喊了半天也没人应,只好推门进去,“见七尸在室,顷来买棺者亦一尸也”,而那尸身旁有钱若干,正合所找之数。这里用的是真钱,而朱彝尊《许旌阳移居图跋》一文则提到,明朝灭亡前夕的北京,鬼魂白昼入市,叩人门户给自己买棺材,却只能用纸钱了。

棺墓就是鬼魂的庐舍,住进去之前尚且如此在意,要是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对于鬼魂来说,也正如人住在不蔽风雨的破屋里。晋人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记东汉末年,文颖止宿一处,夜三鼓时,梦见一人跪在面前,道:“水来湍墓,棺木溺,渍水处半,无以自温。幸为相迁高燥处。”鬼魂让文颖看他的衣服,确是水淋淋的,显然他的房子已经成了水牢。

更严重的是,如果坟墓被焚毁,那也正如人家遭了回禄,鬼魂就无处安身了。唐人戴孚《广异记》“黎阳客”条记一巨墓被焚,那位身份很高的鬼魂就落得“头面焦烂,身衣败絮,蹲于榛棘中”,而且不比人世还有旅馆可以寄宿。如果说鬼魂的居室与生人还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人间的富贵人家可以有几处府第,可是到了冥界,就是再阔,却只有一处坟墓,所以即使是帝王之尊,恐怕也同样要珍惜那唯一的住宅。

这一幽冥观自然是告诫人间的子孙们要为祖先的坟墓勤加修缮,正如他们平时修缮自己的房屋一般。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平常百姓自不用说,即便是豪门显贵,五世而斩,加上战乱灾荒,流离迁徙,几代之后,即使回到故土,自顾尚且不暇,哪有余力去管他几代前的荒坟。所以正如《聊斋志异》中“刘夫人”一则所叙,刘夫人生前是贵官的夫人,死后的居室自然是堂皇的府邸。但她的后代不是鸱鸮般的恶棍,就是驽骀般的蠢材,结果她的坟地被子孙抵押出去,坟上的树木都被外人砍去填了灶膛。眼看着子孙是靠不住了,她便成全了一位穷书生,让他发了大财,又娶了个漂亮太太。书生感恩报德,于是把她的坟地赎回,重修坟茔,再植树木,才使她的幽魂从此(其实应该说“暂且”)免受风雨之苦。但鬼魂中能有刘夫人这种才智的似乎不多,那年头只要有兴致到“北邙”或“蒿里”那种地方游上一游,满目皆是丛荆荒烟,千坟薜荔,万墓萧疏,即是先朝帝王的陵墓都成了斜阳夕照中的残碑断瓦,何况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