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

明朝禁止外廷大臣与宫中太监私下交往,因为皇帝担心他们内外勾结,将朝局玩弄于掌心。但是再严格的律法,总还是有人敢去违反。在太监专权的明朝,如果内廷没有人,官员们就很难走出自己的权力困境。

那些照顾皇帝起居的太监,与皇帝朝夕相伴,把皇帝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自然就成了文官大臣们想要结交的对象。隆庆皇帝即位时,张居正就将目标锁定在了照顾太子(后来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生活的冯保身上,于是便百般结交。这是一项长线投资,等到太子有朝一日登上皇位,那么陪伴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冯保也将迎来权势的顶峰。

与张居正的暧昧态度不同,高拱却在千方百计地遏制冯保的权势。高拱如此做法,更符合帝国政治体制。当年朱元璋将“不许太监干政”制度化,就是从帝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现如今,帝国建立已经两百多年了,朱元璋定下的这项制度早就被他的继任者们抛之脑后。

隆庆皇帝在位时,冯保是宫内太监的二把手,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提督东厂,也就是说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惧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直属皇帝管理的特务组织,可以不通过朝廷的司法机构——刑部,自行侦缉、逮捕、关押人犯,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左右审判结果。恰逢宫内太监最高职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作为二把手,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升任一把手。但高拱担心他难以控制,就向皇帝推荐了另一位太监陈洪。而陈洪能力实在太差,不久便被罢职。高拱干脆将冯保得罪到底,又绕过冯保推荐了另一人。这样一来,冯保心中又怎能不痛恨高拱?

冯保有一个干儿子,也是他的管家,叫徐爵。这个人过去在军队里待过,后来因为犯事儿当了逃兵,经过一番波折被冯保收留在身边。此人脑子非常好使,腿脚也勤快。于是,张居正就嘱咐自己的管家游七,想尽一切办法和徐爵交朋友、拜把子。一切都在张居正的掌控之中,游七没费力气就摆平了徐爵的这个干儿子。贵重的礼品、数额不低的银票就不说了。张居正甚至还亲自出马,把徐爵请到家里吃饭。这让徐爵受宠若惊,感激不尽。

时间久了,徐爵就完全被张居正收买了,成为张居正与内宫的“信息联络员”。这样一来,冯保、张居正外加徐爵,就形成了一个内廷和外朝的“铁三角组合”,也形成了对首辅高拱的包围之势。

有一天,刚刚和高拱、张居正两个人谈完话的隆庆皇帝,又派人叫高拱进宫商谈要事。此前谈话的时候,皇帝说了,自古帝王身后事要早安排。隆庆皇帝这么着急着召他进宫,很可能就是要和他商讨自己的身后事。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高拱觉得,内阁里就他和张居正两个人,自己一个人进去,会引起外边的诸多猜疑,会让别人觉得,皇帝对待两位阁臣轻重有别,从而有损张居正在百官中的威信,不利于团结。于是他要求和张居正一起进宫面圣。高拱是个认死理的人,可官场上又有几人按常理出牌?

张居正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在长期与高拱的合作过程中,他找准了对方的死穴。

如果只是挖好陷阱、守株待兔地被动等待是不行的。等待会错失机会,等待会消磨意志。张居正不想等,就连冯保太监也不想等。张居正不可能停止他的计划。实际上,张居正和冯保,已经在密谋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天阴谋。

有了某种密谋要实施,人就变得格外敏感,也特别会察言观色。

隆庆皇帝弥留之际,高拱、张居正和后宫太监都守在皇帝的病榻前。冯保拿出张居正事先拟好的白纸揭帖,替皇帝留下遗言,说要高拱、张居正和司礼监“协力辅佐”。这份存在争议的遗诏让冯保晋升为掌印太监,进入顾命大臣行列。

对于这样一份遗命,高拱是不认可的。他认为帝国建立两百多年来,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太监受顾命的先例。可既然是先皇遗命,他也只能遵守。等到万历皇帝登基,内阁两大臣高拱、张居正,加上内臣第一大太监冯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就像曹、孙、刘的三国之势,高拱好比曹操,因为他是首辅,说话最有分量;而张居正和冯保好比刘备、孙权,没法和高拱单打独斗,但两人联合起来,力量的天平就向张、冯这边倾斜了。

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对明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干政最为痛恨,早就立下过规矩,绝对不许宦官干政。他的不肖子孙虽然未能坚守,但是公然委托太监顾命、辅佐皇帝的事情,还没有哪个皇帝做得出来。

其实隆庆皇帝已经昏迷不醒,冯保宣读的所谓遗诏,是他和张居正冒天下之大不韪事先拟好的,根本不可能是隆庆皇帝的真实意愿。恰恰相反,隆庆皇帝此前还多次告诫高拱和张居正,要他们警惕宦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张居正和冯保联手矫诏。在历朝历代,这都属于弥天大罪,有灭族的后果。有必要说明的是,矫诏,是为史家所公认的,但是矫诏的参与者,史学界还有不同看法。多数倾向于是张居正所策划、拟就,冯保具体实施的。

不管怎么说,在这场惊天阴谋中,张居正都是关键人物。由此可见,张居正行走官场多年,胆大心细是他一贯风格的行事风格。

当遗诏宣布说要太监共同顾命的时候,高拱虽然大吃一惊,但是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这时候司礼监的头儿是一个姓孟的太监,人还说得过去。

还没等高拱反应过来,内廷又传达“遗旨”:任冯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步棋在隆庆皇帝崩驾前就已经布局了。冯保打通了两宫太后的环节,让隆庆皇帝下诏驱逐掌印太监孟冲,自己取而代之。

高拱这才如梦方醒。原来冯保宣读的那份遗诏要司礼监同为顾命,乃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如果当时在隆庆皇帝的病榻前宣布遗诏,直接说高拱、张居正、冯保同受顾命,那么势必会引发矫诏的争论,场面一定不可收拾。

作为首席顾命大臣的高拱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他抛出了自己的观点:驱逐冯保,拨乱反正。高拱的想法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他以为张居正就算不支持他的想法,也应该不会投反对票。高拱高估了张居正的人品操守和道德底线,他认为张居正即使不与他同心协力压制宦官势力,至少也会保持中立,绝对不至于卖身投靠一个胆大妄为的太监。所以,高拱居然拿着如何驱逐冯保的谋划找张居正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