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莫扎特演出和宣传:从德奥合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4/10页)

虽然1941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标志着萨尔茨堡在莫扎特年的活动高潮,它之后还是有一些引起全国关注的其他活动。9月30日到10月4日之间,莫扎特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莫扎特大会。和前一年一样,这次会议也结合了正式的庆祝仪式,包括在莫扎特故居例行敬献花环。来自帝国的几位重要的莫扎特专家再次带来一系列论文。最值得注意的是罗伯特·哈斯的论文宣讲,他指出了要完成希特勒承诺的莫扎特全集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鲁道夫·施泰格里希(Rudolf Steglich)的宣讲也引起了强烈的兴趣。他写的是从莫扎特到舒伯特的键盘音乐中的声音理想。他通过在施特莱歇钢琴和格拉夫钢琴上的实际演示,预示了将在战后开花结果的对18世纪晚期演奏实践的深度研究。[406]

如果说,萨尔茨堡夏季几个月的莫扎特庆祝活动的目标是让德国的青年更接近莫扎特,那秋天的活动就是针对家庭的了。这些活动的高潮是11月18日的家庭室内乐日(Tag der Hausmusik)。帝国音乐局局长彼得·拉贝在莫扎特故居发表了特别纪念演说。1933年后,家庭室内乐日被纳粹改造为一个永久的音乐节,用来复兴20世纪早期逐渐消失的家庭奏乐传统。纳粹也用它来提升家庭的形象,一方面支持希特勒青年团的人格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减轻该世纪20年代经济萧条导致的音乐界所面临的经济困难。[407]战争爆发后,家庭室内乐作为国内坚定信念的展示而带上了一层不同的政治意义。正如巴尔杜尔·冯·席拉赫在1940年11月18日维也纳家庭室内乐日的讲话中所说,在这种时刻保持进行此类活动的要义在于,不仅要展示战争期间家庭音乐的重要性,也要展示它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战争。“当家里响着音乐,当我们的儿子为争得决定性的、永恒的和平而离开家、上前线时,”席拉赫补充道,“我们正为……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种事物而战斗——这就是德国文化。”[408]

1940年起,年度家庭室内乐日的组织者决定每年向一位伟大德国作曲家致敬。1940年是舒伯特,1941年就是莫扎特。[409]出版商特别关注莫扎特那些适合家庭演奏的作品的乐谱。莱比锡的彼得斯公司发行了题为《家庭音乐中的莫扎特》(W.A.Mozart in der Hausmusik)的书册,由伊尔姆加德·恩格尔斯(Irmgard Engels)编辑。册子里列出适合家庭演奏的作品。彼得斯的另一份出版物《家庭音乐时间》(Die Hausmusikstunde)包含了一系列莫扎特作品的改编,演奏编制非常灵活,包括钢琴二重奏、小提琴和钢琴、两支竖笛或小提琴、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三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三把小提琴和钢琴、弦乐四重奏、声乐和钢琴、三个人声或三件旋律乐器和钢琴等。《希特勒青年团音乐简报》(Musikblätter der Hitler-Jugend)也紧随其后,在其长期演出系列里加进五首特别改编的莫扎特作品。[410]

在萨尔茨堡家庭室内乐日的纪念仪式上,先前一首不为人知的钢琴二重奏奏鸣曲(K.19d)获得首演,彼得·拉贝也动情演说,纪念这位作曲家。他站在莫扎特出生的房间里,在这一“神圣的环境”中神思道:“我们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意识到,德国人天性中就有音乐艺术的才华,对音乐有独特的鉴赏力;德国人也有条理、力量、能量和热情来战胜命运强加于之的任何事物……在我们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中,在战争的重负下,我们觉得离莫扎特更近了,能够和他对纯粹性的追逐感同身受,并被他强有力的存在所祝福。”[411]

莫扎特年在德国

萨尔茨堡在莫扎特年举办的相关活动可能最为多样,持续最久,不过德国所有大城市都在这一年举办了特别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作曲家。不可避免地,和莫扎特能搭上关系的地方,庆祝也更声势浩大、涉猎更广。在利奥波德·莫扎特出生的城市奥格斯堡,莫扎特庆祝活动贯穿全年。除每月的管弦乐和室内乐音乐会外,还有在一座中等规模剧场上演全部莫扎特成熟歌剧作品的宏伟计划。[412]

第一个举办音乐节的“莫扎特城市”是慕尼黑。慕尼黑的莫扎特音乐周(Mozart Festwoche)于5月3日至13日举办。节目由当地纳粹官员赞助,包括一系列内容丰富、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会,呈现了莫扎特作品中的各个方面;此外还有从慕尼黑、萨尔茨堡、柏林和维也纳的图书馆藏品中选出的原始文件特展。宗教音乐也有,虽然《C小调弥撒》(K.427)的演出不是在教堂举行的,而是在音乐厅剧院(Odeon Theatre),以有意突出演出的世俗性。

在音乐周同期发布的特别节目册中,组织者吹嘘了这座城市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举办如此大型的音乐节的能力。他们辩称,虽然德国人正在前线作战,整个国家依然能找出时间来聆听“永恒智者”的作品。举办慕尼黑音乐周,目的在于“在德国的力量和德国的思想这两者无与伦比的关联性中起到媒介作用”,初衷是“纪念作曲家,向他表示感谢”,预示了“一个英勇得来的和平时代,这个时代将为所有的和平英雄建起神殿”。[413]

其他在夏季举办莫扎特庆典的城市有耶拿、美因茨、奥斯纳布吕克、施韦青根、蒂尔西特(Tilsit)和维尔茨堡。其中,奥斯纳布吕克于5月初举办了莫扎特室内乐音乐节;施韦青根6月在皇宫剧院举办的莫扎特系列演出,完成了戈培尔要把施韦青根改造成专演莫扎特作品的剧场的公开目标;蒂尔西特的活动是在5月。法兰克福以创作时间为序,在三周内上演了莫扎特从《伊多梅纽》到《魔笛》的全部歌剧。但法兰克福的宏大节目在当年晚些时候也被莱比锡大大超过:莱比锡在四个月时间里上演了几乎全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从《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Bastien und Bastienne)开始,包括《无关紧要》(Les petits riens)、《牧人王》《为爱而行的女园丁》(即《假扮园丁的姑娘》),直到1942年1月11日的《魔笛》为止。其中,《牧人王》和《为爱而行的女园丁》用的是西格弗里德·安海瑟尔的德译本,由非常年轻的鲁道夫·肯佩指挥。

总体上,多数德国城市直到深秋才开始莫扎特节,这也许是为了尽可能地凑上莫扎特的忌日——12月5日。[414]几乎所有的庆祝都遵照相似的形式,音乐会、歌剧演出和纪念性讲话交替进行。例如,在汉堡,庆祝活动总共历时三周,包括无数音乐会、歌剧、讲座,以及戏剧用品和早期版本乐谱展。特别重要的是《唐·乔万尼》的一个新制作,由年轻的汉斯·霍特(Hans Hotter)饰演标题角色,用的是官方认可的许涅曼译本。在音乐节的节目册中,汉斯—威廉·库伦坎普夫告诉读者,这场演出将会对1936年上演的赫尔曼·罗特译本起到必需的纠正作用,后者当时招致强烈批评。库伦坎普夫也请读者注意汉堡最近上演的《魔笛》,称这个版本以神话童话的真正精神让这部歌剧重焕生机。它让人们不必再记得1934年9月制作的那个共济会元素过于明显的版本。[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