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第4/6页)

10月21日,中革军委鉴于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进入资溪桥地区,判断其刚刚进入,应有可乘之机,决定再次实行围点打援,命令:“方面军以在敌的援队未到前,先以有力兵团向周敌堡垒外与其间隙间的部队实施突然袭击”。[57]22日,红军以第三、十三、十五师向资溪桥发动进攻,同时以红三军团主力集结于洵口、石峡地区,红一军团集中于湖坊地区,战役目标是希望通过攻击牵动对方,“以极大的机动迂回敌之翼侧后方及间隙中积极活动,以迫其与我作野战而全部消灭之”。[58]时任第十三师师长陈伯钧日记记载:“敌周纵队在资溪桥、薛纵队在潭头市、硝石之线,我军有消灭该敌之目的。”[59]但是,国民党军在此线有10个师左右兵力,红军虽然集中了三、五军团主力部队及一军团部分部队,人数上仍然不占优势。周浑元纵队在资溪桥筑成坚固防御阵地稳守,驻守潭头市的薛岳纵队主力亦不轻动,“十分谨慎,出击的机会很少,即出击亦是小部队短距乘隙袭击,即集结两三个纵队多半取步步为营稳进办法”。[60]红军连攻4天,既不能奈何资溪桥,也没有调动敌人,反而暴露在国民党军堡垒之间,十分被动。

24日、25日,彭德怀、滕代远致电中革军委,提出:“切忌主力摆在敌垒周围,疲劳兵力,日间暴露,在敌机轰炸,晚上大多数露营消耗兵力特甚”;恳切建议:“望以远大眼光过细考虑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61]此时,由于赤白对立等问题的影响,红军前出到边区乃至国民党区域作战,面临着群众支持的问题,当时,红军就遇到“军队打仗群众旁观,请不到向导,弄不到担架,脱离群众不发动群众积极性的怪现象”,[62]红五军团十三师报告:“每团都有拖枪逃跑的。”[63]这都是作出战略决策时不能不认真掂量的重要因素。中革军委对彭、滕强调的这些困难不以为然,认为:

敌人占领资溪桥一二天后,我东方军即到达资溪桥的东南,在这个时间内,敌人能构筑不可进攻的堡垒吗?这是不可能的。有支撑点的坚固堡垒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在二三天之内,敌人只能构野战式的简易堡垒,并只有供给有限的部队(至多半师)。这种堡垒不是不可征服的障碍,如果原则上拒绝进攻这种堡垒,那便是拒绝战斗。[64]

但面对资溪桥连续攻击四日未取得进展、部队损失严重的现实,仍不得不同意退出战线,东方军回师江西后的初步攻击未获成效。红军将领回忆:“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主动进攻,试图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实际上由于红军兵力不集中,又是在敌人堡垒密布的白区作战,故我们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境地,可说是虎落平川。”[65]陈诚则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报称:“此间前日匪攻资溪桥(南城光泽间),匪伤亡颇巨(约三千)。我军仍照原定计划,先筑碉堡,实行封锁,再设法歼灭之。”[66]

(3)浒湾、团村之役

硝石之战后,中革军委虽判断红军已经处于战略防御地位,但仍不愿立即退入苏区基本区作战,而是要求继续在苏区外围打击敌人,期望在运动中寻得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机会,规定三、五、七军团组成的东方军“要由目前期待机会的状态逐渐转入进攻敌人突击队翼侧动作”,一、九军团等组成的中央军“粉碎抚河西岸及抚河西的敌人”。[67]几次战斗不果,中革军委不免显得急躁,提出:

我们在运动战的条件中,如果在原则上也拒绝了进攻敌人的堡垒及野战阵地,这是我们战术的极大错误。我们应经常争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于其移动时,然而,敌人新的战术的逐段跃进的移动,一到达指定地点就立刻构筑阵地,并且从其野战阵地出来进攻,一到退却时则缩入于堡垒里面就防御起来。因此,在敌人移动中消灭他的可能渐渐减少了。今后我们可能只消灭敌人的小部队,而其大部队差不多经常是逃脱了的。进行战役而限于这种战术的胜利是不够的,必须突击敌人的主力,追击他并且彻底消灭他才可了事。[68]

浒湾之战的展开混合着中革军委的上述目标和判断。

浒湾位于国民党军第三路军指挥部驻地南城以北,北路军指挥部驻地抚州(临川)以东,第八十五师驻地金溪以西,距中央苏区北沿约五六十公里,是国民党军在此构筑的切断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联系纵深堡垒线的重要支点:“浒湾当公路之要冲,水陆交通均称便利,以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金溪较大之地主阶级以及豪绅富户……咸集于是。”[69]从10月下旬起,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第四师、第八十五师陆续进驻抚州、浒湾、金溪地区,其中以5个营的兵力驻守浒湾,并加紧构筑防御工事。由于浒湾位于金溪、临川、南城三点之间,三地都有国民党军重兵驻守,在此作战,对红军而言,存有相当风险。红军的战略仍是围点打援,即通过攻击浒湾,吸引正由金溪向浒湾移动的国民党援军,从而将其包围并消灭之。与此同时,蒋介石则希望利用红军主动出击之机,以优势兵力包围之,他判断红军出击的目的“一则向北在击留我主力,注重北区,不使我南下进剿其老巢;一则向南防我南进而牵制之。惟其两主力仍以黎川为中心,使乘机击我不意,恢复黎川,以打破我五次进剿计划”。[70]针对此,蒋介石起初有些举棋不定,10月29日,他计划“以黎川为中心,向右转弯,使其急于突围南窜也”,重点放在逼红军退兵上。11月1日,则反复思量:“此时应分散其兵力乎?抑包围而歼灭之乎?”[71]6日,他在抚州确定“战略处置”数日后,他在日记中写下处置的具体内容:“剿匪先完成大包围与断绝之势”,[72]下决心与红军在此展开大战。蒋要求:“我军惟一目的,乃在聚歼匪酋于黎川附近。其次则封锁其南丰与建宁之线,勿使其闯回老巢也。”[73]

11月11日,战斗开始。12日夜,金溪国民党援军第四师与红军主力在浒湾东北方向八里许的八角亭展开激战,红军集中了红三、五军团5个师兵力将国民党军第四师包围,负责指挥这一战役的彭雪枫颇具信心地认为:“几次都打得不痛快,这一次无论如何是十拿九稳的。”[74]由于当地四面都有国民党军重兵,红军围歼战必须迅速解决对方,三军团指挥部明确要求各部应于“拂晓前乘月色消灭被围之敌”。[75]对红军的攻势,国民党方面报告:红军“真晨围攻浒湾,势极凶猛,真夜以三团兵力轮流向我冲锋”。[76]但红军在缺乏强有力攻坚武器的情况下,要实施迅速的歼灭战实在勉为其难。国民党军顶住进攻并在飞机掩护下尝试突围时,红军立即显出力不从心,红军战报写道:天明后,“敌机十二架行低空的袭击四处投弹,各方战斗完全沉寂,敌得于其空军掩护下以主力转向大山(仙)岭八角亭袭击,此时各方均受着敌机威胁而失去了战斗准备”。[77]粟裕回忆战场情况时谈道:“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78]红军方面的说法可以从国民党方面得到证实,陈诚在家书中告诉妻子:“此役得力于飞机甚大。”[79]亲身参加浒湾之役的国民党军将领石觉在回忆中也提到,国民党军飞机到达后,猛炸红军阵地,使其“攻势停顿”。[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