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二章 三国时期,魏国与倭建交牵制吴国(第5/6页)

可真的是这样么?

我想未必。因为在卫温和诸葛直自台湾回来之后的当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两人被同时下了大狱,然后又同时被杀。

罪名是“违诏无功”。

违诏,就是违背了孙权的命令;无功,就是任务没完成。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当年,而且又是两人同时被杀,所以不管怎么看,卫温和诸葛直的死,似乎都和“求夷洲及亶洲”一事有关。

换言之,他们这次出海,不光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还违背了孙权的旨意。

这就很奇怪了。

夷洲和亶洲两地,在此之前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数据,即无人知晓那两块地方到底位于大海中的何处,说穿了,卫温和诸葛直其实是去探险的。

既然是探险,那么就要看运气了:运气好的,找得到;运气不好的,找不到;再衰点的,直接死大海里。可不管找到还是没找到,都只是一种撞大运的行为,即便没找到,那也实属正常,你孙权又有什么理由将他们治罪处死?

就算是心情不爽想杀人玩儿,那也不至于以无功违诏为名弄死两人吧?这样岂不是让人一看就会觉得很假。

违诏一说首先就不靠谱,人家已经完全按照你说的去做了,船都出海了,去“求”夷洲和亶洲了,何来违诏?

无功的说法似乎也站不住脚,虽然亶洲是没求到,可夷洲却是板上钉钉地给纳入版图了,这能叫“无功”么?就算没有全额完成任务,大不了明年接着出海再找,断不至于叉出去引颈一刀快吧?

违诏无功之说,确实相当地邪乎。

除了罪名之外,此事本身也是疑点重重,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吴国虽然占据东南,国家还算富庶,可这也不过是和西南蜀国相比的结果罢了,要是和魏国比的话,那显然是还差得很远。

所以若是从这层角度出发考虑的话,你就会觉得吴国不太可能派人出去玩探险这种烧钱的勾当,既然是率军数万出海,那肯定得在非常明确自己此行目的地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

而当时在世界上能够为中国人所知的,位于海外的,并且确切存在的国度,同时交通还算便利的,说穿了只有一个——倭。

其实一个显著的依据是,在孙权发现夷洲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也没有任何文献提到过这个地理名词。

既然不知道也没提过,那孙权又怎么会下诏让人去找一个他从未听说过,连名字都不曾知晓的小岛?这就好比如果你在今天上午8点10分第一次知道并认识了住在我家隔壁的邻居李二狗,那么请问,你是否有可能在今天上午8点09分的时候提及“李二狗”这三个字呢?答案显然是“不可能”吧?既然你做不到,那孙权当然也做不到。

亶洲也是一样的,当然,鉴于此地是几个江浙老头代代口传的传说之国,所以孙权或许事先知道,而夷洲,则是连口传都不曾有过,所以他是肯定不知道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史上第一部记载着夷洲和亶洲这两个词汇的书籍,就是《三国志》。

《三国志》此书乃西晋陈寿所著,根据之前阐述的李二狗逻辑,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孙权是绝对没有可能在卫温和诸葛直出发之前,对他们说出“夷洲”二字的。

换句话讲,卫温和诸葛直此行的目的,也就自然不可能是去“求夷洲及亶洲”了。

陈寿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是吃一碗饭长大的,而且你肯定吃得比他好,所以没必要觉得他写出来的东西是多么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世界上只要是人做出来的事情,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仔细找找的话,总归会发现一两处小黑点的。

事实上,如果把夷洲换成倭国的话,那整件事情就可以说得通了: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去倭国办外交,结果两人走差了道儿,误打误撞地飘到了夷洲,于是只能趁势占领,窝了一年之后带了几千个土人回建业交差,虽说扩大了版图是个好事,但显然孙权对此并不满意,所以两人就这么被下了大狱,还被砍了脑袋。

本该去倭国的,没去,是违诏。

本该办外交的,却没有丝毫进展,是无功。

总结起来就是违诏无功,依律当斩。

当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两人是千古功臣,但显然孙权并不在乎这茬儿。

这是推理,证据我们前面就已经说了:既是出海,那肯定得去海外国家,而当时中国已知的在海外的国家只有日本一个,是它便是它,不是它也只能是它了。

推理和证据已经列出,最后缺的只有动机了。

孙权派人去倭国外交的动机是什么?

首先当然是因为长江流域和倭地之间的民间友好交往由来已久,之前我们也说过,稻种便是从长江一带传去日本的,既然有了深厚的民间基础,那么想升级为官方之间的正式往来,也是很正常的吧?

而且,对于处在吴越之地的孙权来讲,跟日本交往,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血脉。

日本人,尤其是当时的倭国人,和中国的吴越地区的住民,可以称得上是一脉相传的血肉同胞。

这不是我编的,我也没那么大胆子敢编这玩意儿。这都是老祖宗说的,不光说,还写,都是白纸黑字,有料可查。

在中国的很多史料中,比如《魏略》或者《梁书》里头,提到日本人,总会跟上这么一句——自谓太伯之后。

就是说,很多日本人在说起自己家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是一个叫太伯的人的后代。

太伯,也作泰伯。简单来讲就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开国君王,他爹乃是姜子牙的老板周文王姬昌的爷爷,人称周太王的古公亶父。

日本人自称是太伯的后人,其实并非说自己是太伯的孙子的孙子的哪个孙子,而是指自己祖宗是太伯子民,也就是吴地人。

这就跟今天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是一个概念,大家未必真的都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人的子孙,只是说大家的祖先都来自于炎黄这两位的部落所在,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中原。

太伯之后的说法在日本曾经一度非常流行,而且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也的确是非常靠谱的,像之前提过的稻种传入日本的例子,就足以证明,千百年来长江下游地区漂洋过海去日本的事绝对不会在少数。

所以后来日本有不少学者,比如江户时代的大儒林罗山等人,还专门写文编书,来力挺日本人的祖先是来自江、浙、沪、徽这一说法,但显然不能被国粹主义者相容,双方为此还发生过激烈的争执,这事我们放到后面会详细地说上一说的。现在还是先把话题扯回来,接着说孙权要去倭国的第二个动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