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二章 三国时期,魏国与倭建交牵制吴国(第6/6页)

话说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时候,辽东大乱,原辽东太守公孙恭因病而被其侄公孙渊逼迫让位,公孙渊执掌辽东后,立刻写信私通孙权,两家达成地下协议,由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然后一南一北共同夹击曹魏。

对于此时的孙权而言,天下的大势从来都不曾如此美好过:南面是自己,西面是蜀汉,北边公孙渊,若是能再在东面找一个同盟,那么便能形成一个让魏国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的包围网。

东面有谁?有倭。

推理、证据、动机三样全齐,虽不敢保证百分之百的铁壁无缺,但基本上就是如此了。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孙权想得那么顺利,先是公孙渊那里出了问题,这家伙觉得孙权离自己忒远,不靠谱,所以便杀了东吴的使者,又投了曹魏;接着,倭国那边邪马台也觉得孙权不靠谱,算不上中华大陆的最强政权,从而派使者也就是难升米去了魏国,成为了亲魏倭王。

曹叡包围网就这么崩坏了,但奇怪的是,即便是在卑弥呼受封倭王之后,吴国却依然接连派出了好几批使者,每次都是带着各种宝贝过去,两手空空回来。

当魏国知道该消息之后,便也作出了尽快派使去邪马台的决定。

现在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国如此一个接着一个地派人去倭国,大有一副定要和对方扯上关系的架势,这究竟是为什么?换句话问,那就是倭国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魏国和吴国如此重视?

答案是没什么地方值得特别特别重视的。

你自己想想就明白了,在诸葛亮都已经发明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马钧都已经造出了新式纺织机和龙骨车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中国有什么理由要主动去重视一个还处于打仗主要靠砖砸的石器时代的倭国?

但两国终究还是去跟人搞热乎了,而且是贴得相当近。

为什么?

首要的原因自然是双方想利用倭国这个新生的海外势力来牵制对方,虽然这地方确实落后,我们打仗都用霹雳车诸葛弩了,可他们却仍然活在板砖时代,可好歹那也是一国,邪马台联合军那些大大小小的部落加起来怎么着也能凑出几万大军来,咱不能不把豆包当干粮,不把板砖当武器不是?

其次的原因,那便是魏国和吴国两家积怨已久,谁都见不得对方多一个盟友。

这种心态大致就类似于今天的社会有两个互相仇视了小半辈子的帅哥,某一天其中一个突然和某位其貌不扬的女生有了一段往来,结果另外一个知道了以后,误以为两人在谈恋爱,于是便本着老子这辈子生存的价值就是让你不爽这一基本思想,走上了撬人马子的漫漫长路,而原先的那一个一看这架势,还以为自己的仇人也爱上了这个女孩,于是也本着同样的思想干起了同样的勾当,最终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有喜有悲的两帅哥围着一丑女争风吃醋的苦情戏。

这场戏里,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那个女生,就如同在魏、吴、邪马台三国斡旋中,邪马台才是最大的赢家一般。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一个天大的喜讯传到了邪马台:作为去年的礼尚往来,魏国也向他们派出了使节团,这船都已经靠岸了。

当时曹叡已死,继位的是他的义子,也就是后来被司马师给废掉的那位高贵乡公曹芳。

曹芳坐龙椅的时候年仅八岁,根据他爹的遗命,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那两位虽说都是互相拆台互相敌视的主儿,可在对外,尤其是对倭的外交政策上,还是相当一致地承袭了曹叡的基本指导思想。

于是,赴倭使节团就这样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