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九章 又一次国书事件:高表仁访日

公元622年,厩户王子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临走前他留下遗言:“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此人后来被赐谥号圣德王,也就是“圣德太子”这个称号的来历。

在太子临终的时候,身边陪着的只有一人,那便是他的爱妾橘大郎女,橘氏在看着老公闭眼之后,默默地走出了房间,来到了推古天皇那里,先是把遗言复述了一遍,然后说了一句:“太子现在已经往生去天寿国了。”

推古天皇毕竟是个女的,比较擅长针线活儿,在听了橘氏的天国论之后,便拿来了锦缎针线,当场刺绣出了一幅天国极乐图,供奉在了位于今天奈良县内的法隆寺,据说至今尚存。

而那座法隆寺也是在圣德太子的主持下修建的,里面的西院伽蓝是目前世界上所保存的最古老的木制建筑群。

这也应该算是太子的一大贡献吧。

继圣德太子之后,倭国的四朝元老,政坛常青树苏我马子也于公元626年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五岁,这在当时算是非常了不得的高寿了。

此后,苏我家以及倭国大臣的位置由马子的儿子苏我虾夷继承,虾夷时年四十岁,正是一生中智慧与精力处于巅峰的时段。而他的行事作风也和苏我马子大不相同,虾夷治世,反而更像圣德太子,讲究一个“和”字。

他很看重与王族以及其他豪族之间的融合交流,话说推古天皇去世(公元628年)后,在苏我虾夷的大力扶持下,敏达天皇的孙子田村王子(田村皇子)被扶上了王位,史称舒明天皇。

这位舒明天皇的爹是敏达天皇的儿子押坂彦人大兄王子,娘则是敏达天皇的女儿糠手姬,不过当年日本就是这样,两人结合,只要不是同父同母所出的那就没问题,押坂彦人大兄的母亲是广姬,糠手姬她妈则是伊势姬,完全符合社会准则,那时候男女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双方乃同父同母亲兄妹或者亲姐弟的情况下才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其实大逆不道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前面说起过的木梨轻王子和轻大娘公主就是这样,反正在那个年头,有缘人乃亲兄妹这种根本就算不上新闻,有缘人是亲兄弟的话,那或许还能上个地区版头条什么的。

敏达天皇是钦明天皇的儿子,前面也说过,而他妈则是钦明天皇的王后石姬公主,也是出自日本王室。

换言之,这位舒明天皇跟苏我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种情况在那些年的倭国国王里属于相当罕见的。

这也就说明比仅限家族本身的那种单独的自我扩张,苏我虾夷更看重的是利用所谓的融合等手段,实现对大局的有力掌控。

而且苏我虾夷为人也相当低调,每次重臣开会,当要轮到他作决定的时候,他开头第一句话基本上总会是:“我不如我父亲马子,不敢擅专,所以还是交给大伙一块儿讨论讨论吧。”

这话说得真是相当得体,既检讨了他亲爹苏我马子当年独断专横的罪行,又体现了自己谦谦君子的一面,所以虾夷在朝中口碑相当不错,上到大王下到看门的都把他视作治世能臣。

就这样,在苏我虾夷的带领下,整个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还算政清人和的时期。

而当时的国际局势,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朝鲜半岛完全进入了三国演义期,所有的小国都被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吞并,而上述三国每一个国家都想着消灭其余两方,以完成统一大业。

中国那边,隋朝已于公元618年灭亡,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大唐皇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时候,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射杀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皇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当了皇上之后的第二年,李世民便改年号为贞观,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国力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史称“贞观之治”。

同时,李世民本人也被周边国家称为“天可汗”。

当然,不管怎样强大,不服的人肯定还是有的。

在当时,不买唐朝账的国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高句丽,还有一个就是倭国。

前者是来明的,就是堂堂正正地不肯臣服于你,跟当年隋朝那会儿一样,不是偶犯边境就是不来朝贡,更过分的是在隋亡之后,高句丽还大量接纳了隋朝的残兵败将,并且将其编制成为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很有一副你要战我便战的派头。

对此唐太宗当然不高兴了,但不高兴归不高兴,他也没什么办法。

因为高句丽真的是蛮强的,在此之前,隋炀帝曾经发兵亲自征讨过那地方三次,可三次都是大败而归,并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直接动摇了隋朝的国本,为隋亡埋下了伏笔。故而眼下李世民纵然是想动手,却也得好好准备一番。

至于倭国,那也是延续了隋朝时候的老样子,不过他们跟高句丽不一样,从不摆明了跟你叫板,但实际上,却也是不服的。

在那个万国来朝拜大唐的时代,偏偏倭国从来都不去凑这个热闹,他们即便和唐朝搞外交,也永远都恪守对等原则,绝不表达任何自己是对方臣属的意思。

不过话虽如此,对于唐朝的强大,倭国倒也没有视而不见。

当时的倭国虽然不是唐朝的藩属,可国内的上层对于唐朝的一切,都持一种倾倒及膜拜的感情。王公贵族几乎人人都以能和唐字沾边儿为荣,哪怕是只沾着一星半点的边儿,也能高兴好一阵子。

在舒明天皇继位的第二年(公元630年),他就派出了犬上御田锹为使者,出访大唐。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叫遣唐使,也就是日本朝廷派往唐朝的使者的合称,其源头正始于此。

犬上御田锹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不怎么地,但实际上他们家却是名声显赫且悠久古老。这犬上家的祖先,本是日本武尊的儿子稻依别王,那御田锹本人也是当时倭国朝廷里的重臣,位居第三高冠的大仁。

犬上大使到了长安之后,先是受到了唐太宗的亲切接见,接着又就地住了两年。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八月,犬上觉得住得也差不多了,便决定启程回国。

由于天生比较能搞人情世故,所以犬上御田锹在华期间深受大唐朝野好评,现在眼瞅着他就要回国了,大伙都很依依不舍,唐太宗更是专门派了个人,命他一路护送倭国大使,一直送回倭国。

送犬上御田锹回国的那人叫高表仁,时任新州刺史。

他虽是大唐的地方官,但真实身份却是隋朝的遗臣。他爹叫高颖,早在隋文帝杨广篡位登基那会儿就出过大力气,故而在隋朝建立后一度担任宰相执掌朝政,甚至还跟原太子杨勇结为亲家,不料杨勇后来被挤了下去,杨广登了大位,心怀不满的高颖跟儿子高表仁四处吐槽朝政,说杨广不是个东西,结果被激怒的杨广处死了高颖,流放了高表仁,一直到隋灭唐立,他才有了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