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四章 鉴真和尚的六次“偷渡”(第3/4页)

“那就劳烦你们带我去日本吧。”

说这话的时候,他仍是微笑着。

吉备真备却是一脸的庄重严肃:“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带着您去日本的。”

其实,他当然知道唐玄宗不会让鉴真出国,但还是让晁衡去问了,为的是要一个明白清楚的答案回来,如果鉴真在明知皇上不让他走的情况下,仍坚持要去日本,那么为了报答他的这种真诚和对日本的感情,遣唐使团即便是违背了某些外交规则和惯例,也有责任把这个和尚带去日本。

当年十一月,遣唐使团坐船离开了大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大家挥泪送晁衡的那次。

因为晁衡的朋友实在太多,走到哪儿都是一群群的,考虑到万一这些朋友上船相送,然后撞见了鉴真那就麻烦了,所以吉备真备特地安排晁衡与大使藤原清河坐一条船,而自己和老和尚共乘另一条船。

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船开到一半碰上了大风暴,晁衡他们被吹到越南去了,而吉备真备跟鉴真等人则被刮到了一个岛上。

这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岛,船上的经验丰富者也只能凭借着周围环境大致判断出它的地理位置应该在萨摩(鹿儿岛县)靠南的海域。

就在这个时候,鉴真看到了岛上的土人正对着一尊刻得相当粗糙的石像行跪拜礼,于是佛心顿起,捡起一根树枝就跑了过去,用简单的手势跟沙画和当地土著开始了交流,想问问他们拜的是哪位佛。

但土人摇了摇头,他们并不知道何谓佛。

鉴真指了指那个石像,问道这是何方神圣?

土人回答:“阿儿奈波。”

后来在鉴真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书里,那地方便被叫成了阿儿奈波。

再后来被日本人给翻译成了假名,写作おきなわ。

再后来到了江户时代,大学者新井白石把那四个假名切换成了相对应的汉字,因为在日语中,おき能被写作“冲”,而なわ通常写为“绳”,所以连起来,就变成了“冲绳”。

明治年间废藩置县将此地改名冲绳县,其来源正是此处。

离开冲绳之后,一行人一路北上,终于在十二月二十日踏进了日本地界,来到了萨摩,第二年(公元754年)的二月四日,鉴真和尚抵达了平城京。

他受到了最盛大的欢迎,孝谦天皇、圣武上皇、藤原仲麻吕等核心人物亲自前来将其接进皇宫并设宴接风。

其实本来以好佛崇佛而著称的光明皇太后也要出场的,只不过当时她正值病重,全日本的名医们清一色束手无策,故而只得躺在床上静养,顺便依靠自己本身的免疫能力和病魔作斗争。

鉴真在听说了这个情况之后,便立刻主动要求在饭局之后去给太后看病。

对此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包括天皇上皇在内,所有人都想看看这个老和尚到底有什么能耐。

在一番望闻问切后,鉴真开出了一张药方,方子的具体内容,如今已然不得而知,只知道那一剂药下去之后,没几天,光明皇太后的病就好了。

一时间朝野震撼,整个平城京无不将鉴真视为神人。

日本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孝谦天皇下圣旨,封鉴真为大僧都,统领全日本的佛教事务,主要负责规范僧众戒律,同时天皇亲自请鉴真为自己授戒,以为全国榜样。

虽然获得了莫大的荣誉,但鉴真却第二次动摇了。

而且这一次是真正开始反省甚至反悔东渡日本一事了。

原因就出在他的工作内容上。所谓的规范僧众戒律,具体讲来就是要鉴真带头想办法杜绝那些以出家做和尚为幌子实际上想逃税漏税的不法之众,为此,孝谦天皇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

明面上,朝廷是在极力推广鉴真的精严戒律,但实际上是想通过戒律来提高成为僧人的门槛,从而达到减少僧侣数量,避免劳动力流失的目的。

其实本来这也没什么,但鉴真却觉得这种行为的本质等于是在利用自己为国家增加壮劳力,佛门之人被人打着佛门的招牌利用,显然是不会太高兴的。

据说因此鉴真曾一度想到要回国,但这显然不现实,毕竟都快七十的人了,根本就没有精力再这么来回折腾,于是也就只能随遇而安地作罢了。

就在迷茫和犹豫的时候,光明皇太后突然只身来到了寺里拜访了他,然后带他去了自己为穷人开设的澡堂,为孩子们开的悲田院以及那所临终关怀机构。

“大师您所看到的这些人,在我的感化之下全都一心向佛,但他们没有一个是和尚。”当那一天的参观结束了之后,光明太后这么对鉴真说道。

“太后的意思是……”

“大师难道不觉得所谓的普度众生,并非仅限于僧侣吗?”

鉴真顿悟了。

一直以来,他耿耿于怀日本朝廷对自己的利用,却忘记了自己来日本的初衷。所谓普度众生宣扬佛法,跟对方是不是和尚又有什么关系?既然没有关系,那么用戒律来提高成为僧人门槛又有什么错?如果没有错,那么又为什么要犹豫动摇?

摆脱了迷惘困惑的鉴真开始依照孝谦天皇的意愿,着手改造起了日本佛教界,不过最终他还是根据日本当时的国情,说服天皇认可了“自誓受戒”的情况,当然,也不能无条件地自誓,根据鉴真制定的规矩,即便是自己给自己授戒,也必须要有三师七证,即僧尼受具足戒时,戒场必须要有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这三师外加七名作为见证的僧人。

在鉴真的努力下,日本终于建立起了最初的戒律制度。

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淳仁天皇将已故的新田部亲王宅邸赐予鉴真,当年,鉴真和他的弟子们就在王府的地盘上盖起了一座寺院,还得了天皇的赐名,曰唐招提寺。

与此同时,淳仁天皇还下旨一道,要求全日本的僧人在受戒之前,都必须去该寺学习戒律,这使得唐招提寺就此成为了当时日本佛教界的最高学府。

之后,朝廷又封鉴真为传灯大法师。

而在民间,大家则都称他为“天平之甍”。

天平就是日本奈良时代那一系列天平开头的年号,包括天平年,天平胜宝年,天平宝字年等等,大致涵盖了公元729年到765年这段时间。

甍,就是屋顶。

也就是说,鉴真是天平年间日本文化界最高峰的象征。

这绝不是夸张。

如果你以为这老和尚就是一个类似于唐三藏的普通得道高僧,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对日本的贡献远不止宗教一样,保守讲来,至少包括了医学、建筑、书法和雕塑这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