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八章 神风相助,日本击溃元朝入侵(第3/4页)

对于这样的情况,忻都虽是心焦,却也别无他法,只得伸长着脖子嗷嗷待哺地耐心等候。

然而,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东路大伙等着江南那边送军粮的时候,日本方面展开了对壹岐岛的反击,九州的各路诸侯土豪如萨摩的岛津家,肥前(今佐贺县)的龙造寺一族等,都各自率着家臣郎党纷纷杀向壹岐,双方经过大半个月的苦战之后,付出了沉痛代价的大元东路军不得已撤出了壹岐。

幸而就在此时,十万江南军带着干粮赶到了,于是两军合并一处,驻兵于九州西北部的一个叫做鹰岛的小岛上。

胜利会师之后的元军原本准备休息两天之后便再度向九州发起进攻,以十五万大军之力一举攻破围海石墙,拿下大宰府,可万万没想到,就在他们还在休息的当儿,日本人主动找上门来了。

七月二十七日,日军舰队兵陈鹰岛海面,双方激战一天一夜。元军虽勉强打退对方进攻,却也伤亡惨重,招讨使忽都哈思也战死在了乱军之中。

同时,又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了过来:一支人数超过六万的大军,已从京都近畿出发,正马不停蹄地朝着北九州赶来。

至此,无论是江南军的范文虎还是东路军的忻都明白,这仗似乎是很难再打下去了。

要说还是范文虎识时务,当下就跟忻都提议,说是不是我们干脆就撤了?

忻都点点头表示同意:撤吧,再不撤等着老死在这汪洋大海之中吗?

不过由于刚刚经历了大战,所以两人还是决定,再休息几天,等大家的体力都恢复过来了,再行撤退。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拖延症不尽早治疗,是要出人命的。

七月三十日,一场百年难遇的台风席卷了九州北部海面,狂风整整肆虐了五天,将鹰岛海域停泊的蒙古军船几乎卷了个干净。这便是至今仍为日本人所津津乐道的真正意义上的“神风”了。

神风的突然出现让元军蒙受了难以想象的惨重损失,除了人员伤亡外,更要命的是船都被吹沉了,东路军还好些,九百艘船剩了差不多五分之一,而江南军三千五百艘船则基本全灭,好在当时大多数士兵都驻扎在鹰岛,所以也不像有的书上说的那样全员葬身海底。

不过这样的大难不死却并不意味着必有后福。

鹰岛的面积大约在十六平方公里,是个孤岛,十来万人马带着只够吃小半年的粮食困在那地方,想想也能知道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识时务的范文虎在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逃走。

就在台风过去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当年的闰七月初五,范文虎带着少数士兵抢先跳上了一艘侥幸未沉并且看上去还算牢固的军船,然后头也不回地就朝着西面驶去。

而忻都、金方庆等人一看居然还有这一手,于是也纷纷效仿。各高级将领争先恐后地爬上了尚且浮于海面上的军船,接着一路向西,直奔本土。

此时鹰岛上剩下的已经基本上全是当兵的或是中下级军官,虽说这些人地位低下,可怎么讲也是爹生娘养的血肉之躯,终归是有求生欲的。在明白了自己当下的处境后,他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工具,来到山林砍树伐木,准备造船回家。

但日本人却并不打算给他们这个机会。

闰七月初七,镰仓武士攻入了鹰岛的元军营地,虽然在一开始这些元军们还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抵抗,但很快就彻底丧失了斗志,沦为了被屠杀的对象。

因为元朝的第二次侵日发生在日本的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故而史称“弘安之役”,而这场鹰岛扫荡战,则是弘安之役的收尾。

到底有多少元军士兵在这次战斗乃至整场战争中丧生,至今已经不能得出确切的数字了,比较夸张的说法是十五万大军生还的只有三人,较为保守的,则认为至少有个一两万人回到了中国,但无论是夸张还是保守,至少有一个地方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便是元军惨败。

鹰岛扫荡战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光是俘虏,就抓了两万多人。

战后,日军将擒获的那两万多名俘虏带回了博多,接着,将其中的蒙古人、高丽人以及北方汉人全部杀死,只留下南宋遗民,将他们安置在了当地,以弥补因战争而损耗的劳动力。

插一句,现在很多历史读物都认为,那些侥幸在日本活下来的南宋人,都被强行当作了奴隶。这种说法源于《元史》,但却并不正确,事实上这些南宋遗民中,有很多以前都是熟练的工匠或是经验老到的农民,甚至还有粗通文墨者,对于这些人,日本怎么舍得只把他们当奴隶?

实际的情况是,为了安顿他们,镰仓幕府专门在博多开辟了一个唐人町,也就是类似于唐人街的地方,专门供南宋俘虏居住。

此外,幕府还曾经有过一个惊天设想,那就是趁着元军大败的当口,派奇兵突袭高丽,以朝鲜半岛为桥头堡逆袭大元。

不过因为该计划过于耸人听闻,而且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最终还是被放弃了。

而另一方面,在惊闻第二次征讨日本又遭惨败后的忽必烈再发雷霆,当场就准备起了第三次征日计划,要求江浙船坞即刻开工造船,并且在那里招募水手船夫。不过这很快就遭到了当地的激烈抵制,地方和中央的各级官员也纷纷上奏表示不可。因为连年的征战早已让原本富庶的南方苦不堪言,不仅治安恶化盗贼蜂起,甚至有南宋复国势力趁此还打算借机率众起事,所以时任礼部尚书刘宣在奏章中明确表示,希望圣上能在攻打日本的事情上多多考虑,吸取当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教训。

隋朝二代而亡,很大原因是由于久攻高句丽不下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民财民力,这才使得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刘宣用这个典故来劝谏忽必烈,也足以说明事情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了。

纵然是元世祖,也不得不妥协。然后自欺欺人地昭告天下,表示日本不过是个蕞尔小国海外荒岛,不值得朕花费民力大举用兵,所以,就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放过他们吧。

消息传到江南沿海,据说是“欢声雷动”。

大都的忽必烈知道后,也只能摇了摇头,一声叹息。

赢了,终于赢了。这是日本立国一千多年来第一次在战场上打败了中国,也是当时为数绝对不多的,能从蒙古大军铁蹄下保全自己安然续存的例子,称一声伟大兴许都不过分。

可是正是这场伟大的胜利,一千多年来却遭到无数人的嗤之以鼻,觉得日本之所以能战胜元军,除了因为那两场被称作“神风”的台风之外,再也没了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