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五章 明朝联军大反击(第3/4页)

元月初四,联军开始撤退。

这真的是一个很莫名的行为。毕竟日本人里外加起来不过两万余,而明、朝联军的人数至少仍在五万之上,这种情况下跑什么?

但还真就有人下命令让撤了,这个人叫做杨镐。

杨镐,河南人,万历年进士。他当时的职务,说得官方一点,叫做右佥都御史,说得白话一点,其实就是明朝援军的现场副指挥。名义上是麻贵的下级,但实际上,因为杨镐是文职,依照明律文高武一等,所以,他就是名誉总指挥。

在不久之前,杨镐还在蒙古打了个败仗,这次被派到朝鲜是戴罪立功来了。

可惜因为能力有限,所以功还没立,又戴上了新罪。

杨镐撤退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日本援军将自己退路截断,然后两面夹击把自己歼灭。

其实他并不知道援军到底有多少人,只是看到了又是马又是船的,心理上退缩了。

这一退缩,就把原本的胜仗变成了败仗。

本来麻贵心里也不踏实,一看杨镐下令撤退,也顺坡下驴地开始具体安排起撤退计划了。

计划比较简单,明军分四路先后撤退,动作越快越好。

但是刚刚起步没走了多少路,日军就追过来了。

带头的是毛利家家臣吉川广家,小早川隆景的哥哥,战国名家吉川元春的儿子。

杨镐见状,立刻改变了行动模式,将原本的撤退模式自行转换为逃跑模式。

这下算是坏事儿了。

领导一跑,属下自然责无旁贷,纷纷效仿,终于,将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转化为了集体逃亡。

而日军方面自然也毫不客气,从一开始的吉田广家,到之后的黑田长政、锅岛直茂,都纷纷加入了追杀行列,到最后连原本被打得缩在城里伸头喘气都不敢的加藤清正,也带兵出来过了一把乘胜追击的瘾。

最终,明军大败,幸亏游击将军茅国器等人拼死殿后,才不至于全军覆没,但也造成了丧师万余的严重后果,根据日本方面首实检的报告来看,被割下头颅的联军共有一万零三百八十六人。

所谓首实检,就是日本人在打完仗后统计砍下敌军的人头数,因为战国时代,武士根据军功得领地或赏钱,而那军功,就是指你在战场上砍了多少人。

一般来讲,这种统计比较严谨——毕竟这世上并不存在心甘情愿给部下涨工资的领导。

战后,杨镐被众言官结结实实地参上了一本,然后万历下令撤销其在朝职务并且立刻回国。

接着,麻贵开始收拢残部,并且要求朝廷增援。

万历表示同意,于是,在朝明军达到了十万余。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明军的人数。

关于这场援朝战争,明朝方面到底出动了多少人,历来众说纷纭,之前的文禄之役倒还好,基本上意见比较统一,总人数以李如松为首的四五万人,但后来的庆长之役就不同了,从五六万到七八万,一直到十五、二十万的说法都有。

根据最为正统的《明史》记载,明军在庆长之役中所派遣的人数基本上为八万。

但是,最正统的不见得就是最精确的。

《明史》这部史书,相对来说确实是比较严谨正统,这个没错,但问题是先天不足。因为清朝在修编此书之前,恰逢爆发了一系列的文字狱事件,使得大量的关于明朝的文献记录资料被销毁,所以在一些数字细节上,往往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误差,此外,清朝的史学界虽然习惯通过抬敌人来达到抬自己的目的,但更多的则充斥着对前朝的人为贬低。整部《明史》中,贬低明朝国力的文字比比皆是,有意压低明朝军力财力的痕迹也不少见,所以,对于这八万人的数字,多半是缩水的。

实际上,关于赴朝的人数,在当时的朝鲜以及明朝都有记录,比如朝鲜的《宣祖实录》《神宗实录》《肃宗实录》《光海君日记》等书以及明朝的皇明经世文编等。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出明朝先后两次出兵朝鲜的总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去除文禄之役的那四五万人,剩下的就是庆长之役的参战人数,基本在十二三万上下。

援军到手之后,麻贵再次作出了部署。

东路军,明军两万四千,将领麻贵,朝鲜军五千五百,将领金应瑞,目标仍旧是蔚山。

西路军,明军两万一千九百人,将领刘铤,朝鲜军五千九百二十八人,将领权慄,目标顺天。

此外,为了配合陆军顺利拿下要塞顺天,麻贵还安排了联军水师协同作战,由陈璘带一万九千四百人和李舜臣的七千三百二十八人一起,水陆两道一起夹击顺天。

最后是中路军,由董一元率领的四万五千人外带朝鲜军队四千两百六十人,目标是泗川。

单从陆地上来看,泗川的战略位置最重要,一旦被攻下,那么蔚山和顺天两处的日军将被隔开,彼此不能呼应,联军也能顺顺当当地将其各个击破。因此,明军的中路军不但人数最多,指挥官也是最强的。

九月,大明左中右三路大军正式出征。

相比之下,日军在人数上占了很大的劣势,东面的蔚山城和西生浦城由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防守,人数在三万左右;而在釜山的基地,则停留着石田三成直辖的五百艘输送船;水军基地巨济的防务,则毫无疑问由九鬼嘉隆为首的一干人等来承担,他们的总人数大约在八千;西面的顺天光阳,屯守着小西行长、细川忠兴、大村喜前等一万三千人左右;至于中路要点泗川,只有岛津义弘的七千人。

事到如今,大家都已明白,这是最后的决战了。

对于明朝来说,胜,则能将侵略者一举赶走;败,则还得接着耗下去。

对于日本来说,胜,便有希望能活着离开这让他们做了整整六年噩梦的半岛;一旦失败,这噩梦之地,终将成为他们的坟墓。

正当双方鼓足了精神,做好了准备即将拼命的时候,日本的使者却出现在了朝鲜。

他们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极力求和,万一求和不成,则准备全线撤退。

这是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命令。

秀吉死了。

当年八月十八日,太阁丰臣秀吉病逝于伏见城,享年63岁。

早在数年前,秀吉就已经出现了浑身疼痛等症状,并且食欲消减,身体日渐消瘦,一直到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春,病情突然开始恶化,短短数月,便已经到了食物不能下咽,腹部剧烈疼痛的痛苦境地。即便汇集了天下的名医为其诊断看病,却也毫无效果,就这样一直到死。

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秀吉将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德川家康和宇喜多秀家五人叫到病床跟前,一一嘱托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效忠自己尚且年幼的儿子丰臣秀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