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一章 胜与败

不管怎么说,日清战争,或者说甲午战争,就这么终于尘埃落定了。

日本胜,大清败。

日本自有历史以来,在被中华文明润泽了上千年之后,第一次完全打败了自己的师傅兼兄长。

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蕞尔小国能打赢雄霸世界数千年的老大帝国?老大帝国即便是老了老了,可瘦死的骆驼终究也该比马大,为什么就会被这匹新兴的黑马给踩在了地上?

为什么?

这个问题从甲午战败之后就一直在被人研究着,得出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比较主流的,是认为日本通过实行了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所以战胜了腐朽的清政府。

关于明治维新的本质和其他,我们之前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该吐槽的也一个都没落下,战场上军备的优劣对比,该比的一个也没少比,这里就不再多扯淡了,我直接说我的观点,我认为,甲午战争日本之所以胜的最大的原因,有两样,一曰情报;二曰国民。

先说第一样。

我想如果今天我站在中国的街头,随便拦住一个人,问他对日本的印象是什么,我敢说,十有八九这人除了能很模糊地概括出一些诸如日本地方比较小,人口比较少之类近乎小国寡民的概念外,再也说不出其他了,最多再扯扯八年抗战或是动画片或是德艺双馨某老师。

很不客气地说,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国人根本就不懂日本,甚至可以说是不知道日本,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无论哪个时代的中国人,他对于日本的了解,多半仅限于数千年前就已经产生的印象:一个孤岛上面住着一群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矮人,他们靠打渔为生。

实际上拥有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就面积而言,尽管不比中国,但在世界上也绝非靠后,而且日本现在年轻人的平均身高,也已经超过了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人从来都没想到过要去正视自己的那位东邻小弟,更别说深入了解,直到被已经强大无比的对方直接一把撂倒在地的时候,才猛然回过神来,然后说出我们经常能在动画片里看到的,被自己的儿子、弟弟、徒弟所打败的父亲、哥哥、师傅所经常说的那句台词:“原来……你已经成长得那么厉害了……”

可现实不是动画片,我们的不在乎不关注不了解不知道,往往会给我们自己带来血的代价。

就如同这场甲午战争,清廷的众大员们直至战败,都以为日本不过是蕞尔小国,边邻小邦,而战争之后,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终于开始了所谓的“觉醒”,将对日本的定位从原先的后辈徒儿变成了前辈师傅,发愤图强要以日本为师,要将日本的那一套成功复制到大清身上,但却也学得相当不得法,比如后来的戊戌六君子,直接把慈禧当成了幕府,把光绪当成了明治天皇,要光绪以明治驱逐幕府那般来将老太后人道毁灭,这不得不说是要么没看清日本,要么没看懂大清。

反观日本,从这个国家有历史的那一年开始,就时时刻刻关注着西面的那庞大帝国,当然我们不能断言这是善意的时时刻刻还是恶意的时时刻刻,但至少,日本对于来自中华的情报,是从来都不曾有过一丝忽视的。

像这次的甲午战争,日本早在开战之前好几年就把大清给摸了个底透,同时又派了无数间谍潜伏在清国各个地方源源不断地获取着各种情报,就连清廷赔款底线是多少这种超S级国家机密都探听得一清二楚,正所谓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能如此知晓一切,又岂有不胜的道理。

当我们对日本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日本却已经把我们摸了个门清。

我不知道这句话我在这套书里重复了多少遍,但无论多少遍,我认为都有重复的必要和意义。

说完了一,我们再来说二。

国民,也就是老百姓。

虽然古代圣贤一直都很看重这个,比如孟子就曾经曰过: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但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亚圣的话往往就被丢脑后了。

在中国历史上,小民永远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不仅自称草民,事实上也确实宛若草芥,不值一提,比如在章回小说里头,肯花笔墨上心的,永远是将和相,无论是名将抑或是名相,至于小民,一般的下场要么是默默无名地活着,要么是默默无名地死去——只留下一个数字,就比如你自幼耳熟能详的关云长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你又能否记起他杀过哪个小兵的名字么?

你当然记不起,因为关二爷尽管杀小兵无数,但留下名字的,无论在小说中在历史上,一个也没有。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老祖宗的话是没错,可如果真的过分执着于王而无视小贼的话,那匪乱将永世不平。

小兵来自小民,小民就是国民,是决定一切国与国之间对决的最关键要素,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那场甲午战争。

你不要觉得这话听起来不靠谱,其实稍微想想就明白了,李鸿章再能耐,他上不了定远号铲煤,去不了致远号开炮,也到不了平壤守城,将帅虽然只需运筹于帷幄之中,但真正去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实际上还是小兵。

开战前,当日本的国民在给吉野号捐款,甚至连烟柳巷里的姑娘都知道军舰、海防等词儿的时候,大清的国民仍不知日本为何物,海军为何物;开战时,平壤城内的一万三四千手里拿着19世纪最先进武器的大清国民,因吸食鸦片坏了身体,而惨败于数量完全不如自己的日本国民,同样还是开战时,坐镇在亚洲第一的舰队上的大清国民们,愣是被日本国民给夺去了制海权;当日本国民组成的军队登上大清国土之后,仍是大清的国民,给他们做向导,做起了带路党。

这以上的种种,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讲的国民素质整体体现,故而也可以说,甲午一战,并非日本国战胜大清国,而是日本人在国民素质方面,更胜我大清一筹。

那么,这更胜一筹的原因又何在?

我觉得,要说明白此事,首先得从东京开始说起。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这众所周知,此地原名江户,是德川幕府中枢核心所在,也因此,德川时代亦被称为江户时代,这个我们前面也说过了。

不过,江户毕竟只是江户,即便是德川时代,日本的国家首都,却还是依然在京都,因为那里有天皇,而且风水好,这个我们前面就说了。

江户改名东京并称为国家首都,也不过是最近百来年的事儿。

话说在庆应四年(1868)闰四月的中旬,一个叫前岛密的人给当时新政府掌权者之一的大久保利通上了一封信,说是让天皇搬到江户去如何?当然,他充分考虑到了京都人民热爱天皇的心情,所以还提议说,可以效仿中国大明朝的南京和北京,在日本也搞两个首都,分别是西边的京都和东边的江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