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宫门深似海(第2/10页)

第二个传说是有人说她曾是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这一说法源于当时供职于清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回忆录,“顺治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当朝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光。这位军人于是愤懑而死,或许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未亡的军人夫人就是董鄂妃,而那位死去的军人就是博穆博果尔。这种观点被电视剧作品广为使用,却早为严肃史学家驳斥,并引用史料加以考证,在此不作赘述。而这桩令顺治帝最满意的婚姻,在史料中也多有记载。

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特殊宠爱首先表现在封号的快速晋升上,董鄂妃18岁入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九月即晋皇贵妃。这种直升机式的晋升速度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顺治帝还破例将此颁诏天下,普天同庆。按制,册封妃嫔,并无颁诏之举,更无为此而大赦天下的先例。

还有就是破格立董鄂妃所生之子为皇太子。这个小皇子于顺治十四年出生,实际是皇四子,顺治帝爱屋及乌,居然称为“第一子”,其用意至深。可惜,此子寿命不永,殁后称“荣亲王”。顺治帝为其修建了豪华的陵墓,葬黄花山。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悲痛过度,做出了很多过分的事情:(1)破格为之作传。顺治帝先是亲自为董鄂妃作《行状》,洋洋洒洒数千言,极力夸赞爱妃的一生。接着,又命大学士金之俊为董鄂妃作传。(2)破格为之大办丧事。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第三天,即以皇太后的名义追封她为孝献端敬皇后;到棺椁出殡的时候,顺治帝更是很过分地令“八旗官员二三品者轮次抬柩”,让朝廷大员为妃子抬棺材,闻所未闻。(3)破例为董鄂妃殉葬活人。殉葬是个陋习,令人谈虎色变。可是顺治帝却残忍地命30名太监和宫女为董鄂妃殉葬。(4)大闹皇宫,意欲出家。顺治帝大吵大闹,寝食难安,有时甚至不思饮食,闹绝食、闹自杀,让皇太后无所适从。更有甚者,顺治帝居然自行剃掉头发,准备出家,还是孝庄太后采取了果断措施,闹剧才被终止。

麻雀一夜变凤凰

清朝皇帝一般情况下是不使用年轻的宫女的,可能这是象征清帝廉洁简朴的标志吧。但是,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如此自律,有的皇帝也会对漂亮的宫女想入非非。尤其当那些有身份的后妃年老色衰时,皇帝会逐渐与她们疏远。可是,她们怎么能甘心皇帝落入他人之手呢?于是,会想出利用自己身边漂亮的宫女来吸引皇帝的眼球,只要皇帝看上了自己的宫女,就不愁控制不了多情的皇帝。《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是通过这种办法,利用自己的侍女春梅来勾引西门庆,进而达到自己控制西门庆的目的。细查清宫档案,这种情况会有一些,因为皇帝在宫中临幸后妃时,随行的宫中的女子如果被皇帝看中,都可供皇帝宠幸,宫女们也愿意由此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咸丰帝的玫妃,原为宫女,后被看中,一路攀升,居然有了身孕,生下一子,最终晋为贵妃。咸丰帝风流成性,放荡不羁,有民间传说他曾宠爱过市井汉人之女,拢入圆明园,日夜临幸为欢,称为“圆明园四春”。

考证“圆明园四春”,果有其人。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始档案,发现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常春封为禧贵人,次序在吉贵人之次。“四春”分别为禧妃、璷妃、吉妃、庆妃,其出身均为宫女,他们的父亲不是厨役、主事,就是杂役和园户。由于长相俊美,颇得帝宠,可惜都未能生出一男半女。这恐怕是咸丰皇帝风流过度的结果,不仅“四春”娘娘没有生育,他的大多数后妃也都没有生育,自此敲响了大清王朝即将绝嗣的丧钟。

但这些人在宫中的地位还是相当低下的,她们不会作为皇后的候选人而主宰后宫。如乾隆帝的哲悯皇贵妃,姓富察氏,父亲是一个佐领,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她便侍奉在侧,就像《红楼梦》中的袭人侍奉贾宝玉一样,由于长相漂亮,做事得体,深得弘历之心,两个人偷偷相爱,并在弘历19岁那年为之生育了第一个皇子永璜,三年后再生皇二女。可惜,哲悯皇贵妃寿命不永,就在乾隆继位前一个月,她病逝了。乾隆为了表达对她的爱意,于乾隆十年追封她为皇贵妃,并在乾隆十七年恩准她葬进乾隆裕陵地宫,与皇帝合葬,这也许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吧。

咸丰妃嫔行乐图

2.民族的烙印

我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清王朝是个以满洲贵族统治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其后宫在民族构成上必然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

清朝诸帝中后妃人数多寡不一,其中努尔哈赤16人,皇太极15人,顺治帝32人,康熙帝55人,雍正帝25人,乾隆帝41人,嘉庆帝19人,道光帝20人,咸丰帝18人,同治帝5人,光绪帝则只有3人,统计起来概为249人,这只是档案中明确记录的数据,实际上由于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可能受到人数多少的限制,真实情况比这些可能要多得多。比如,康熙帝的宫廷档案中,就有数百位大答应、小答应,不过由于她们没有生育或没有得到正式册封,而未能载入玉牒,最终不能葬入皇家陵园。

前文所述,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为了统一女真,将自己的婚姻定位在部落通婚上,也就是女真各部间互相通婚;而皇太极则采用满蒙联姻的政策,以达到满蒙军事上的合一地位。所以这两位首创帝王定下的婚姻格调一以贯之,从来没有改变过。大清后宫中,基本上是以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的女子占据主导地位。从现有档案分析,清宫后妃的民族构成主要有五类。

强势的蒙古贵族

主要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女子。强大的蒙古实力,使得清帝在择后时,不得不加以考虑。博尔济吉特氏,居内喀尔喀蒙古五部之一的科尔沁部,为蒙元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乃蒙古一大姓,世代贵族,人口繁衍兴盛,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努尔哈赤兴起时,博尔济吉特氏尚认识不到他的前途。到太宗时,博尔济吉特氏台吉等诚心归服,太宗、世祖俱赐以宗室封号,亲如骨肉,结为姻亲,累世不替。在清朝27位皇后中,博尔济吉特氏女子就有6位。这一特点,在清初表现得最明显,皇太极朝2位,顺治朝2位。康熙以后,蒙古对清廷的影响越来越小,其后宫中女子的所占份额也就越来越少,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基本上没有显赫蒙古女子入宫。而在清廷中所封的21位皇贵妃中,就没有蒙古族属,因为只有到康熙以后,皇贵妃这一等级才被正式载入史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