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珠光宝气(第3/5页)

清宫发式

东西六宫中,每宫必有一处梳妆台。身份高的后妃会有十分高档的梳妆台,梳妆台可以折叠,并配有各种小抽屉,可以装进脂粉或梳具等物。梳妆台的质地有紫檀和红木,有嵌螺钿的,异常华美。梳具中,有各种质地,如黄杨木和象牙等类。梳具按盒装,盒中按梳具形状设置出各种凹槽,有梳门发、鬓发、边发等具,也有刷子和篦子,齿疏密不等,用途各异,每盒梳具总有十来件。

后妃梳头时,为保持头质柔软而光亮,会使用头油来护发。如康熙历次南巡时,各地大臣的贡单中就有“香头油”“梳妆香油”等进奉。

流连在梳妆台前,有得意,有失意。失意的后妃会不时地叹气,哀怨时光不饶人,年老而色弛。但她们很多人并不会因为顾虑皇帝喜新厌旧而离开梳妆台。相反,一旦她们认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就会更加刻意地装扮自己,因为漫漫的人生余路不会因为皇帝失宠而断绝,生活还要走下去,直到人生尽头。

清宫后妃的发式,受封建礼数的约束,不可过分张扬和造次。但当外界广泛流行时,也会很自然地将各种发式流入宫中。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宫中后妃的发式也会变化。主要有:

孩儿发:清代,无论男孩和女孩,都剃去周围的头发,只留颅后发,编结成辫,盘于脑后。女子待成年后,开始蓄发,缩髻。

知了发:乾隆、嘉庆时期,满洲妇女时兴头顶盘发一窠,耳前两旁作“双垂蝉翼”式,形如知了,故此得名。

宫头:盛行于光绪年间,其发式为总全发于颅顶,束之以绳,复分两缕,缠成两把,再行加高,以桦皮桶2个,长约3寸,红绳缠束,穿假发套,以丁字形铁叉穿桶中,布发于叉,构成两硬翅,又加1尺左右长之扁方,缚令平立,两翅余发双搭扁方之上,交叉盘绕,涂以发油,余梢缠绕头顶。发短则以假发,外边用红绳围上,再在上面插上各式花朵、簪、钗等。

软翅头:盛行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方法是绾全发于头顶,束之以绳,再分成两缕,各用红绳缠成两把,长约三五寸,双垂于脑后,略呈“八”字形。咸丰、同治朝以后,其两把结构由矮而高;由竖垂脑后,演变成横卧头顶。

高把头:由软翅头演变而来。方法是绾全发于头顶,用头绳束住,再分成两缕,用红绳缠成细而短的两把,用铁叉支住,再在铁叉上缠线。挽发如双角,作朝天马镫状,颈后缀一燕尾发髻。流行于旗人世家仆妇中。

旗髻:方法是绾全发于头顶,盘成一圆髻,这种简便的发式,在出阁后的妇女中,均可梳之。

但若有事出门或喜庆大事时,则改梳庄重头型。

大拉翅: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为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称为“头板”。它的底部用铁丝制成扣碗状,称为“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在头板中戴彩色大绢花,称为“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

燕尾:清朝满族妇女在梳两把头时,将脑后发左右分开,下成两歧,梳成两尖角燕尾式扁髻,垂于脑后,再用线缝制固结,以防其松散。开始时,燕尾窄小平拢,后来耸起且长。在清朝末年,市肆上甚至有卖假燕尾的,以比其长短。

3.金玉珠钗,满目琳琅

德龄公主在《清宫二年记》中这样记录初见到的慈禧太后,“我们一眼就看见一位老太太,穿的黄缎袍上绣满了大朵的红牡丹。珠宝挂满了太后的冕,两旁各有珠花,左边有一串珠络,中央有一只最纯粹的美玉制成的凤。绣袍外面是披肩。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这更华丽、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一个渔网形的披肩,由三千五百粒珍珠做成,粒粒如鸟卵般大,又圆又光,而且都是一样的颜色和大小,边缘又镶着美玉的璎珞。此外,太后还戴着两副珠镯、一副玉镯和几只宝石戒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三英寸长的金护指,左手两个指头上戴着同样长的玉护指。鞋上也有珠络,中间镶着各色的宝石。”通过这样的记述,我们可以想象到作为当时紫禁城中最尊贵而有权势的女人是什么装扮和模样。

朝冠之礼

宫中后妃的头饰,在节日或重要场合要具朝冠,有严格的规定。朝冠有季节之分。皇太后、皇后的冬朝冠,其朱纬之上,周缀金凤7只,每只金凤上饰东珠9颗,猫睛石1颗,珍珠21颗。冠后有一金翟,其上饰猫睛石1颗,珍珠16颗。翟尾垂珠,共五行,每行为两段,每行大珍珠1颗,共垂珍珠302颗。中间有金衔青金石结1个,结上饰东珠、珍珠各6颗。末缀珊瑚。

皇贵妃、贵妃的冬朝冠,其朱纬上,周缀金凤7只,每只金凤上饰东珠9颗,珍珠21颗。其冠后有一金翟,其上饰猫睛石1颗,珍珠16颗。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92颗。中间有金衔一青金石结,结上饰东珠、珍珠各4颗。末缀珊瑚。

妃的冬朝冠,其朱纬之上,周缀金凤5只,每只金凤饰东珠7颗,珍珠21颗。其冠后有一金翟,其上饰猫睛石1颗,珍珠16颗。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88颗。中间有金衔一青金石结,结上饰东珠、珍珠各4颗。末缀珊瑚。嫔的冬朝冠,其朱纬之上,周缀金翟5只,每只金翟饰东珠5颗,珍珠19颗。其冠后有一金翟,其上饰珍珠16颗。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72颗。中间有金衔一青金石结,结上饰东珠、珍珠各3颗。末缀珊瑚。

慈禧身穿珍珠披肩照

此外,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固伦公主、亲王世子福晋、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郡主、皇孙福晋、皇曾孙福晋、皇元孙福晋、贝勒夫人、县主、贝子夫人、郡君、镇国公夫人、县君、辅国公夫人、镇国公女乡君,辅国公女乡君、民公侯伯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妇的冬朝冠在配珠,装饰上各有区别,等级极其分明。

从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的夏朝冠,按《大清会典》的规定,皆以青绒制作。其冠顶、冠饰及垂绦、冠带皆与其各自的冬朝冠制同。也就是说,除冠质之外,冬、夏朝冠其制相同。按《大清会典》的规定,每年于秋季始换暖朝帽,春季始换凉朝帽。

等级分明的金约

金约,为清代后妃、福晋、夫人、淑人、恭人及公主下至乡君、命妇穿朝服时,佩戴在朝服冠下檐处的一种圆形类似发卡的装饰品,其上饰以不同数量的珠宝,以此作为区别身份、地位的标志。按《大清会典》的规定,皇太后、皇后的金约,镂金云13个,其上饰东珠各1颗,间以青金石。金约后系金衔绿松石结,结上贯珠下垂,五行,每行三段,共24颗,每行大珍珠1颗。中间有金衔青金石结2个,每结上饰东珠、珍珠各8颗。每行末缀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