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懊恼的老皇帝(第3/4页)

图2 清朝宗谱略览

朕问八阿哥,你想当皇太子吗?

八阿哥听了父皇的话,立即跪倒在地,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其神情分明浮现出了否定的意思。此时,九阿哥和十四阿哥走上前去,替八阿哥回答道:

八阿哥绝无此心,想必有什么误会。此事我等皆可作保。

啊哈,看来有什么勾结啊。康熙帝心中暗想。他们能说为八阿哥作保这样的话,却为什么不为废太子说情呢?康熙帝想到这里更觉得可悲可叹。皇太子无论立与不立都是父亲的权力,本非皇子们可干预之事,站在这里的皇子们却对废太子之事幸灾乐祸,相互勾结,磨砺爪牙,以待时机。向父亲推荐兄弟,为兄弟作保,他们只是想要通过这样的做法使自己得到认可罢了。康熙帝愈发龙颜不悦。

行了。都回去吧。八阿哥留下。

皇帝认定八阿哥是意图谋取皇太子地位的首谋,将其拘禁。其后不久,又发生了第二件怪事。大阿哥为诅咒废太子,请蒙古喇嘛将魇魅之物埋于地下十余处。魇魅是中国自古以来盛行的迷信,满洲、蒙古等民族特别相信这种神秘的力量。揭发这一阴谋的是三阿哥。掘地检视,果不其然,布偶以及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接连不断地被挖掘出来,证据确凿。康熙帝着实吃了一惊,却又因此事感到心情舒畅不少。康熙帝聪颖过人,却在废太子身上失去了判断力。废太子迄今为止的行为怎么想都非精神正常之人所为,仿佛鬼魅附身一般,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量所操纵。康熙帝今天终于理解了:他是大阿哥施魇魅之术的受害者。康熙帝这样想着,突然对废太子心生怜悯。他立即将大阿哥拘禁,同时下定决心要让废太子复位。

某日,康熙帝突然召集百官入宫。

众卿以为朕诸阿哥之中谁最适宜为皇太子?尔等宜各抒己见。

大臣们突然间无法揣测皇帝的意思,非常困惑。正在面面相觑、苦思冥想之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信号:“八”。因此,大臣们一同在纸上写下八阿哥的名字,呈递到皇帝面前。大臣的表现与康熙帝的期待恰恰相反,使得康熙帝愈发感到忧虑不安:这件事决不能放任不管,若不尽早让废太子复位,事态将更为严重。于是,康熙帝再次召集百官,让废太子宣誓定会改过自新,解除了对他的拘禁。

尔等在前日太子精神失常、行为狂暴之时无人劝谏,时至今日举荐八阿哥意欲何为!

大臣们在接受皇帝严厉的训斥后退下了。大臣马齐被视为发出“八”字信号的主谋,他虽然免于一死,但受命闭门思过。大臣之中唯有李光地一人没有与众大臣同流写下八阿哥的名字。他请求道:

太子所为无疑是疾病所致,应待其好生休养、疾病痊愈后再行定夺。

只有这个答案正合皇帝心意,他因此受到嘉奖。

翌年,即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帝再次立二阿哥为皇太子,祭告天地神明以及祖宗之庙,诏告万民,大赦天下。

康熙帝本以为这样姑且可以放宽心、松一口气了,不料皇太子转瞬之间故态复萌。得知皇太子东山再起的野心家们见太子时来运转,便竭力争取恢复业已断绝的关系,争相在太子面前献殷勤。太子禁不住身边的人一再恳求,再次在政治上动手动脚、暗中活动。无论事情怎样不合情理,作为未来皇帝的皇太子也大致都能办到。二日同辉的景象再次出现。

因此,皇太子的反对者们大放非难中伤之词。虽然这些非难来源不明,但一定是来自作为太子亲兄弟的皇子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皇太子企图再次发动政变等话,最初是无凭无据的流言,没过多久竟出现了将要弄假成真的态势。

这是第二次了。康熙帝想着,如果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隐忍不发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话,他愿意以忍耐来换取一个圆满的结局。他甚至想着,只要皇太子高兴,无论付出多大牺牲也在所不惜。自己离世之后,无论是地位、财产还是权力,不都会完完全全地传给皇太子吗?如果他在自己在世期间——从近期的健康状况来看也不会太久了——稍微节制一些,能让老父安度晚年的话,自己也就别无他求了。他认为父子之间不可能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但是,这再微小不过的愿望似乎也难以实现。先发制人!在天子还在犹豫不决之时,皇太子的阴谋已经按部就班地展开了。

康熙五十一年,皇帝再次废黜皇太子,并将其幽禁于宫中。

数年之间,隐忍实难,惟朕乃能之。并非从今往后不可再忍,倘若朕躬有不测之事,如何向祖宗交代。若因爱子心切而毁坏累代声誉见责,朕亦无言以对。

帝王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被伤害的康熙帝心中的愤懑之情不可言状,他郁郁不乐——他是战无不胜的帝王,但在家庭生活中一败涂地。不止皇太子一人不守道义,所有皇子都是疏远父亲、违背父命的不孝子。

先前被皇帝训斥为何不规劝皇太子的朝臣们这次争先恐后地进言,希望天子慎重考虑和反思,并提出为废太子承担全责,为其将来作保。皇帝愈发激动了:

朕最初废太子之时,心中懊恼难忍,因朕深信皇太子本身并无罪愆,是献媚者之过。但正是此番,朕明白皇太子罪不可赦。惩处不孝之人理所当然,朕心中释然。今后勿再提一切关于皇太子之事。

康熙帝嘴上说得极好,却无法遮蔽心中的苦闷。因再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皇帝的身体日渐衰弱下去。六十岁以后的康熙帝不知为何总是病怏怏的,大部分日子都闷在房间里。那个壮年之时可以独自拉开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开的大弓,射出的箭是普通箭的两倍之长且能百发百中、威风凛凛、英勇善战的天子,晚年竟如此衰弱不堪。

康熙帝虽然对皇子和大臣们严肃地宣布不许再提有关皇太子的一个字,但实际上其心中一日也不曾忘记皇太子。康熙五十七年,皇帝无缘无故召入礼部官员,命令其查阅有关皇太子的仪式。为此朝廷上下立即紧张活跃起来。有些人自以为是,认定天子有再次立太子的打算。翰林院检讨朱天保,生怕别人赶在自己前面,紧急奏请求再次将废太子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帝勃然大怒,传来朱天保:

尔言近期废太子慎之又慎,再启天性之美德,尔何从而知?

朱天保遭到尖锐的质问,一时语塞。因为谁都不允许接近被圈禁的废太子。

此皆臣父朱都纳同婿戴保商议缮本,令臣来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