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总督“三只鸟”[1](第4/6页)

虽说同是走私商人,也分三六九等,古时如此,今亦如此。被官府抓到的有贩卖一升、两升的行商,也有拥有牢固的组织、大摇大摆、横行霸道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也是古今同理。李卫为了确立专卖法,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与这种大人物作战到底。

李卫为了取缔黑市,组织了特别警察队。被提拔为队长的是一个叫韩景琦的人,这个人原本是镖局的头领。所谓镖局,是指过去在运输金银和贵重物品时,负责中途保险、携带武器进行护卫的组织,因此镖局里都是孔武有力的武艺高强之人。以韩景琦为队长的特别警察队在各个要地拉网取缔,引起走私商人的大恐慌。这支警察队将查获私盐卖出的金钱充作维持费,但是走私很难完全根除,这支队伍也不至于无以为继。

走私商中最大的一个头目竟然是一位“女中豪杰”——沈氏。沈氏是个胆量过人、武艺高强的人。她拥有部下数百人,数只大船满载私盐横行在苏州平原的河流地带,而她自己则负责最后押运。地方的警察队几次三番与沈氏交手,但总是狼狈而归,可见她是个颇为厉害的角色。李卫无论如何也想抓到这个女贼,但是贼巢在不属于他管辖范围的江苏省,不能派遣自己的警察队直接冲过去。于是他与江苏省的一个名叫金文宗的官吏秘密取得联络,趁着沈氏解散了部下自己躲在藏身处之时,成功地将其逮捕。

听她一件件招供,李卫才知道她在“英勇善战”的一生中,多次与政府军作战,让对手蒙羞的事迹不可胜数。如果如实报告的话,官吏之中颜面扫地的人可不是少数。因为本不是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为了给其他人留足颜面,李卫必须在正式报告有所保留。于是,他仅仅在亲启信函中将事情的实际情况报告给了天子。但若不将事实公布,就无法宣判这个女贼死刑,因此他便使用了杖毙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判处杖刑在地方官的权限范围内,因此地方官可以加以利用。在施加杖刑时击打犯人要害部位令其死亡,就是杖毙。这种处理方式若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犯人确有应死之理),是被半公开许可的。

雍正帝似乎对擒捕盗贼一事特别感兴趣。他的意见是:

[去莠方可以茂谷,惩恶正所以安良。][庸鄙无识之流惑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谚语,以为曲全一人可得美名而获厚福,殊不知其人无罪而蹈颠危果能救之则为阴隲,倘系犯罪应死之人而故意宽纵是为枉法殃民,岂不干天地之和而造子孙之孽乎?]

然而,雍正帝对剿灭强盗的兴趣似乎超出了上述理由。若是破坏了雍正帝的好心情,挽回的办法或者是揭发、参劾不肖官吏,或者是捕获厉害的盗贼,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李卫一开始便兼具这两个条件。这一次雍正帝干脆地赞成对沈氏处以杖毙:

法律惟有运用巧妙才有效。严格依法行事也会有不公平之时,而有时越法而行亦是公平所在。

这不得不说是独裁这种政治形态下的必然结论。

被李卫的手段深深吸引的雍正帝接下来将江苏省的警察权委托于李卫,让他在担任浙江总督的同时,兼管邻省的治安维持。李卫虽然力辞但未获准。与田文镜的河南省等不同,江苏、浙江原本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地方,人口稠密,却也是臭名昭著的最难治理的地方。李卫特别擅长捕盗,他取缔流浪者,剿灭盗贼的大头目,浙江地区的声誉与从前相比大有提升。

像雍正帝一样,李卫也利用密探揭发盗贼并取得巨大成功。他采取以恶制恶的做法,让过去是盗贼大头目而如今已金盆洗手的海大如成为他的手下。发誓洗心革面的海大如对盗贼的内外消息都了如指掌,带来了很多穷凶极恶的罪犯的线索。从李卫那里得知此事的雍正帝拍着膝盖开心地说:

[若见不及斯,即不命以督捕之任矣。]

李卫当然不会单单靠着消灭盗贼度日,作为广大中国经济产业中心的江苏、浙江的政务分外繁忙,他即使由于过度劳碌而吐血,也不停止工作,精勤如此。

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移往与北京相当近的保定。在李卫即将离开浙江之时,沿海发生了大海啸。大概是因为此前有优秀的地方官坐镇,曾经狂暴的海神也不得不忍耐至此吧!雍正帝之后在训诫留在浙江省的官吏时如是说。李卫所赴任的直隶省在那之后连年丰收,尤其是在皇帝驾崩的雍正十三年获得了大丰收。

雍正年间,在这三位有名的总督中,因为鄂尔泰是满洲出身,皇帝对他格外信任。不论什么事情,雍正帝都可以放心地毫不隐瞒地对鄂尔泰说出。雍正帝在尚居藩邸之时就已得知鄂尔泰的为人,那是因为他派人到担任内务府官的鄂尔泰那里去拜托某事,却被鄂尔泰断然拒绝:

[皇子宜毓德春华,不宜交结外臣。]

被如此回复的雍正帝反而觉得这个人值得欣赏,因而在即位之后,提拔他担任云南、贵州二省的总督。当时,因为在这个地方的山里发生了苗族的叛乱,雍正帝为了处理这次叛乱,特意派遣鄂尔泰前往,但因位于两省之南的广西省也有苗族,而且也没有被妥善治理,于是后来又加入广西省,任命他为三省总督。

在最遥远、最偏僻的地方,鄂尔泰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因为他是满洲出身,雍正帝带着牵制汉人政治家的意思,动辄把“学学鄂尔泰”挂在嘴上。在政治策略上,满族人之间确实可以无需理由地互相理解。在给鄂尔泰的回信中,可以看到皇帝有如此语言:

朕实落泪览之。卿真良臣也。[孰能居此心,孰肯言此语,即此一语,卿九祖逍遥极乐矣。]

[朕实含泪观之。卿实可谓朕之知己。卿若见不透、信不及,亦不能如此行,亦不敢如此行也。]

卿之信[字字出于至诚,句句朕皆动容览阅。]

默祝上苍厚土、圣祖神明,令我鄂尔泰多福多寿多男子,平安如意耳。

雍正帝写给鄂尔泰的回信与其他完全不同。雍正帝很少对其他臣子使用像“落泪”等显示出他柔软一面的文字,但是在给鄂尔泰的回信中再三提及。

鄂尔泰作为地方官的功绩是前述的平定苗疆。长江以南的山间自古以来居住着苗族,他们是与暹罗人和缅甸人相近的民族,随着汉人开发平原的进程,他们逐渐被驱逐到大山深处,清代初期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境内的山间居住。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氏族性的团结,在族长的统帅下形成大小部落。这些族长被清朝赋予与地方官相同的待遇,被授予官位,但采用世袭制,不由清朝政府选任,被称为土司。随着中国国内的人口增加,汉人闯入土司所辖土地后,两者之间便经常发生种种摩擦。汉人进入土司管辖的地区耕作,苗族人本以为只是出现了抢夺他们土地的人,但其实还有罪犯逃窜进入他们的部落以逃避官府之眼,有时也有汉人的人贩子借宿在苗族部落,带走买到的子女,转卖到陌生的地方,苗族中也有人协助汉人做这样的恶事。苗族有毒箭,也使用买来的枪械,大部落的酋长甚至拥有大炮,因此犯人若是逃入这个部落便很难被追缉。从苗族这方来讲,每当土司继承官位之时,转呈申请的汉族官吏往往借机索取贿赂,土司不花费大笔金钱就得不到许可。为了泄愤,他们或者接纳汉人的亡命之徒,或者被亡命之徒教唆做出抢掠汉人地界或拐骗人口的事情。这一问题总有一日必须得到彻底解决,这将意味着苗族的土地最终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