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 说人坏话孔子挨骂(第2/4页)

孔丘的原话是: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春秋》)

子贡并没有见到晏婴,因为晏婴根本不屑于见他。因此,子贡只是向晏婴的家人转达了孔丘的道歉。

原本以为风波已经过去,可是两天之后,风波再起。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晏婴的家臣又来了。

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又来干什么?孔丘的弟子们都有些奇怪。

“孔丘先生,听说你说晏婴先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婴先生很生气,又派我来见你,让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晏婴先生说了:我这种人,不能靠收学费养家糊口,为什么呢?因为等待我提供祭品祭祀的同族人就有数百家,而等着我封邑的粮食养家糊口的士人也有数百家,我如果不能跟国君和谐,不当好我的官,怎样做到这点?我跟你这个收学费的人相比,到底谁对下面的人好一些?”晏婴的家臣说得毫不客气,孔丘师徒一屋子尴尬。

这又是哪个多嘴的把孔丘的话给说出去了?

看来,缺心眼的不止孔丘,还有不知道哪个弟子。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听说啊,如果一个人比别人强,那就把别人当朋友;如果一个人不如别人,那就把别人当老师。现在我随便议论晏婴先生,晏婴先生批评得对,确实批评得对,晏婴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麻烦您替我向晏老师赔罪,我错了。”孔子又认错了。

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认错,这是孔子的优点。

晏婴的家臣撇了撇嘴,走了。

恭恭敬敬送走了晏婴的家臣,孔丘师徒回到了住处。

“老师,晏婴也太盛气凌人了。”有学生又在为老师打抱不平。

孔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心说要不是上次你们替我不平,我怎么会又犯一次错误呢?还让我犯错误啊?

“胡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人家晏婴先生造福这么多人,人家到处吹嘘了吗?人家弥补了三个国君的不足,人家居功自傲了吗?没有啊,晏婴,那就是君子的典范啊,今后谁要再说他的坏话,我跟谁急。”孔子大声说道,从此之后,做梦也不会再说晏婴的坏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觉得事情差不多也算过去了,决定要咨询晏婴的意见,准备给孔子一块封邑,就把他留下来当晏婴的助手,共同管理齐国。

“不行,这人不能用。”晏婴强烈反对。

“为什么?”

“孔丘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不能教导百姓;喜欢礼乐,却不懂得治理国家;嘴上夸夸其谈,行动力很差,干不好自己的本职;提倡厚葬,提倡长年守孝,劳民伤财,重死人不顾活人;治理国家,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儒家那点精力都花在面子上了,穿衣戴帽讲究得不得了,用他教育学生那套东西教育百姓,那怎么行?周朝越来越衰弱,可是乱七八糟的礼节越来越多,音乐越来越多。如今孔丘的这一套就是这样,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和歌舞,哗众取宠。看上去很博学,实际上都是些没用的垃圾;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有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他们那一伙人,他们的学说在鲁国都没人稀罕,他们挣的那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只知道搞些邪术来迷惑国君,用声乐来愚弄人民。他们的学说不能用来教导百姓,他们的治国理念狗屁不通。如果用他,齐国就要跟鲁国一样衰落了。”晏婴说得很激动,把孔丘的学说贬得一无是处。

齐景公点点头,晏婴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齐景公决定不用孔丘,可是,也不好意思明说。

此后,孔丘又托关系见过齐景公两次,齐景公每次都很热情,可是,绝口不提请孔丘留下来担任个什么职务,也绝口不提给他封邑的事情。同时,齐景公还注意到了,孔丘似乎只对礼乐感兴趣,一旦谈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斗争,他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

时间不长,孔丘看出来齐景公的意思,也从侧面了解到了晏婴的态度。

“唉,走吧,回鲁国吧。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走吧。”孔丘对齐国绝望了,带着弟子们南下回国了。

尽管与晏婴没有见过面,孔丘对晏婴始终心怀敬畏。

【春秋宝剑】

孔子走后不久,又有人来见齐景公,并向他献上一把宝剑。宝剑看上去不错,因此齐景公派人去请晏婴来一同鉴赏。

“这把剑怎样?”齐景公问晏婴。

“是一把好剑。”晏婴拿起宝剑,翻来覆去看了一遍说。

“算是天下名剑吗?”

“这虽然是一把好剑,可是与天下名剑相比,就太小儿科了。”晏婴答道。

“那什么剑才是天下名剑?”

“主公听说过巨阙和干将没有?”

“没有。”

“那我给你讲讲。”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春秋名剑来。

越国有一个铸剑师名叫欧冶子,铸剑技术天下第一。

楚灵王爱剑如命,于是派风胡子到越国去找欧冶子,要定做三把宝剑,价格随便开。

“好,我接单。”欧冶子接了这个外国大单,平时也就打打菜刀斧头之类,白白浪费了技术。如今若是这三把剑铸成,够吃一辈子了。

收了定金,接了单之后,欧冶子开始准备铸剑了。

要铸好剑,除了工艺技术之外,还需要三个条件:铁英、亮石和寒泉。所谓铁英,就是上等的铁矿石;所谓亮石,是用来磨剑的石头,类似钻石;所谓寒泉,就是冶炼用的好水。

有了资金,欧冶子底气足了,于是带着徒弟,满世界寻找这三样东西。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欧冶子总算把这三样东西找齐了。

这三样东西,都出于龙泉(今浙江龙泉市)。欧冶子先在龙泉秦溪山的两棵千年松树下发现了七口古井,这七口古井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井水明净如镜,冷澈刺骨,是少见的上等寒泉。于是,欧冶子师徒就在这七口井旁凿池储水,这就是剑池。

在龙泉境内的茨山,欧冶子发现了上等的铁英,而在秦溪山附近,发现了一个亮石坑。

材料具备之后,欧冶子师徒修炉炼铁,之后铸剑。

整个冶铁铸剑过程用了一年,终于铸出了三把宝剑。

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三把宝剑剑型完美,熠熠生辉。最神奇的是,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就像腰带一般,松开之后,剑身立即弹开,笔挺笔直。如果这是铜剑,绝没有这么柔韧。

三把宝剑的剑锋锋利无比,软硬通吃。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就被切成两半。斩铜剁铁,就像削泥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