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章 卧薪尝胆(第3/3页)

这也难怪,计然这人外貌平平,甚至看上去有些木讷。

“是。”计然话不多。

勾践哼哼唧唧没有再说话,他对计然很失望。这也难怪,范蠡平时滔滔不绝,这与计然的沉默截然不同。

“大王,计然先生大智若愚,外讷内秀,有什么问题,大王尽管问。”范蠡看见勾践犹豫,赶紧说。

见范蠡这样说,勾践总算对计然有了一点信心。

“计然先生,我回国已经两年,为了国家的强大,我卧薪尝胆,甚至自己下地种田,老婆亲自织布。可是为什么不见什么成效?请先生教我。”勾践开始提问。

“大王错了,你亲自种地,不会比老农收获得多;夫人亲自织布,也不会比农妇织得好。你们这样做,不过是做一时的榜样,遇上天灾,就什么用也没有了。所以,大王要做大王应该做的事情,你应该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应时而动,才能让百姓富裕,国家强大。”计然不拐弯抹角,直接开始批评。

勾践一愣,再一想,竟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计然先生,您真是一席话点醒梦中人,继续啊。”勾践来了精神,说话也客气了很多。

一旁,范蠡一边点头,一边也聚精会神地听。

“夫兴师举兵,必先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吴越春秋》)计然开始了,他说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我们要藏富于民,税赋要低。可是,大王免了税,为什么百姓还是不富有?粮食还是没有储备?因为免税是错误的。”

勾践眨眨眼,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范蠡也眨眨眼,思考着。

“如果向百姓收取二十石粮食以下的税,百姓就不会努力种粮,因为不用努力就够吃了;向商人收取九十石粮食以上的税,商人就无利可图,就不会经商了。所以,税赋应该在三十石到八十石之间,这样农民就必须努力种田,而商人有利可图,就会经商。那么最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商人的利益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库存也增加了。”计然说到这里,勾践眼都直了,茅塞顿开。

“我怎么就不会这么思考问题呢?”范蠡喃喃自语,对计然十分佩服。

“种地不是傻种,要懂得自然的规律。月亮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周期性循环时,大地万物也会随之变化……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丰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饥荒。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就会对你的统治没有信心,离你而去。古代的圣人由于能早早预知自然界的变化,所以预先做好准备……”计然侃侃而谈,都是勾践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道理。

“哇噻,从前以为有没有文化都一个鸟样,现在看来真不一样。”勾践在心里说,从此对中原文化有了憧憬。

“越国国土狭小,如果单靠种地,恐怕很难富足。但是,我们越国的位置处在吴国、楚国和百越之间,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我们如果经商,那将是快速致富的方法。”计然说起了经商,范蠡瞪大了眼睛,他也对经商感兴趣。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计然说了一通原理,又举了几个例子,范蠡细心地记录下来。

“先生,那,具体点,我们该怎么做?”勾践探出头去,两眼盯着计然,急急地问。

“好,我有七条经商策略,按照这七条去施行,应该可以帮助大王早日复仇成功。”计然说,还是那么不急不慢的样子。

“先生等等,我叫人来记录下来。”勾践生怕忘了,要喊人来记,旁边范蠡急忙说:“大王,不要叫人了,我在记呢。”

勾践这才发现范蠡在记,笑了笑。

计然七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商法则,按理说大家应该记住。

可惜的是,失传了。

《史记·货殖列传》中,计然的出场在管仲之后,为第二位。而以经商而言,计然应该排在第一,中国商学的祖师爷非计然莫属。后来范蠡运用计然的商学原理经商,富甲一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人陶朱公。

“计然之术”、“计然之策”是两个应用不太多的成语,意思是发财的办法,这两个成语,就是来自计然七策。

至今,在浙江慈溪县慈城镇黄山村的计家山下,有一计然泉,想发财的人不妨去讨口水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