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则史料对照及结论

为便于比较对照,兹将上述四段史料中有关吕宋赴婆罗洲航线针路记载列表如下,诸史料中的共同之处,以黑字标出:

对比上述四则史料中的相应段落,可发现:

(一)诸书所记航线中有许多共同的地名,可见为同一条航线。

(二)在上述四书中,《顺风相送·吕宋往文莱》与《东西洋考·东洋针路》的上述记载有更多的共同性,有明显的相关对应性。笔者在相关对应之处标以*号,以便识对。为进一步说明,兹将上述《顺风相送·吕宋往文莱》与《东西洋考·东洋针路》中有相关对应部分单独摘出如下:

以上所示两种史料的对应之处绝非偶然,只能说明两者有共同的史源。

《顺风相送》书前有序(注: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前有《顺风相送序》,原稿无。向达注明,系“以意补入”。),言及本书的来历:

昔者周公设造指南之法,通自古经,流行久远。中有山形水势,抄描图写终悮,或更数增减无有之,或筹头差别无有之。其古本年深破坏,有无难以比对。后人若抄写从真本,惟恐悮事。予因暇日,将更筹比对稽考通行较日,于天朝南京直隶至太仓并夷邦巫里洋等处更数、针路、山形水势、澳屿深浅,攒写于后,以此传好游者云尔。(注:《两种海道针经》,第21页。)

这就是说,《顺风相送》是由两书合编而成,一是所谓“周公之书”,二是有永乐年郑和奉旨下西洋时所积累的资料。

《东西洋考》的编者张燮在其书《凡例》中提到,所编书时发现有关前代及明初海外诸国事迹的资料相当丰富,但明中期以后的资料很少。当时编成的书只能以“以后朝贡不绝”一语搪塞。张燮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从邸报、故老和贾客、舟人那里采集资料,还四处借阅。至于具体航路资料,他见过舶人收藏的旧有《针经》,语言俚俗,不易辨说。他对此类资料加以整理。《针经》中原有的针路记载,各国自为一体,非常繁杂,且参错不相联。张燮将其融为一体,沿航线叙述。遇有航线中途进入某国港口,则分节杂入此国描述之中。此后再接继原航路叙述。(注:《东西洋考》,第19—20页。)

张燮所参考的舟人《针经》中,大概就有作为上述《顺风相送》史源之一的所谓“周公之书”。这应当可以解释上述《顺风相送·吕宋往文莱》与《东西洋考·东洋针路》之间有这些共同之处的原因。

[原文刊《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