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序札马剌丁与《大一统志》

钱健先生《唐元四客卿史实考论》考察唐、元两代四位在华仕宦的外国人阿倍仲麻吕、藤原清河、札马剌丁与爱薛。我不懂隋唐史,只能从元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谈一点题外话。

在世界各文明中心中,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相离较近,自古便有密切的联系。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与西亚相距不远,古人可循海道往来于波斯湾与印度河口之间,考古发现证明古印度河文明与西亚古文明之间亦间有往来。而作为东亚古文明的源起地的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大尺度地理看,远离其他各文明中心,处于相对较为封闭的位置。

东亚大陆的北部是草原、荒漠与森林,因纬度高,严冬漫长,且远离东南季风影响区,气候干旱,不适于发展农业文明。其东濒临西太平洋的几个边缘海:日本海、黄海、东海与南海,隔海不远是大致与东亚大陆海岸平行的西太平洋岛弧: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台湾与吕宋列岛、巴拉望群岛。这些群岛人口与面积有限,互相往来不便,不足以独立发展成有世界影响的文明中心。西太平岛弧以东是浩瀚的太平洋。从华南至东南亚的东亚南部,山岭众多,交通相对不便。东南亚大陆以南的海中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岛屿——印度尼西亚诸岛,交通相对不便。东亚的西部是沙漠—绿洲与高山(青藏高原),自古被人们视为畏途。因此东亚文明与其他文明相较,有很大的独特性。而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农耕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明,则是东亚文明的中心,在东亚历史、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千年以来一直起着火车头的作用。

后来,由于交通条件的发展,东亚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离的状况逐渐改变。先秦时代中国与西方已经有间或的联系。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东西交通进入一个新时代。此后,东西文化交流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即:

一、以两汉—隋唐佛教传入为标志的印度与西域文明输入高潮。

二、以蒙元世界帝国建立为契机而出现的东西文明交流的新高潮。

三、以大航海时代为起点的西方文明对世界各地的渗透。

本书所考论的后两位人物札马剌丁与爱薛,便是上述东西交流第二个高潮时代的重要人物。元代是实行种族等级制的社会。札马剌丁与爱薛是均为色目人,其中札马剌丁是回回人,而爱薛是聂思脱里教徒,也属于广义的回回人。中国境内各民族绝大多数是世居民族。但有少数几个民族不是这样,回族为其中之一。明代以后,回回人形成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将回回人入华上溯至隋唐的著述。当代多数研究回回人历史的论着,均接受这种构建。

实际上,唐宋时代泛海而来定居于中国东部沿海港市,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的蕃客人数极为有限,且其中除穆斯林之外,还有其他各种宗教的信徒。如果没有特殊的历史契机出现,这些落脚于东南沿海地区的蕃客,很可能会如同隋唐时代入华的景教徒、摩尼教徒一样,逐渐消失。换而言之,在回族的祖先中,源自唐宋时代外来移民的成分很小。当代回族人中,也极少有人可将自己的家系追溯至唐代。

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武力扩张,造就了东起太平洋、西抵地中海、北逾北极圈、南达印缅的疆域空前蒙元帝国。大批回回人,包括官吏、学者、宗教人士、科学家、工匠、商人等,随蒙古军万里跋涉,来到汉地定居下来。其规模之大,堪称古代东西方之间最大的移民运动。入明以后,继续有域外穆斯林入华,融入已经定居下来的回回人群体。我国的回族人,主要是这些人的后裔。随着回回人的入华的,不仅是人员的流入,也是空前规模的文化的输入。伊斯兰世界的整个文化体系,如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工程学、矿物学、语言文字学、宗教学等,均被回回人带入汉地,在这里落脚生根。

札马剌丁(Jamāl al-Dīn),就是这一时代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因此受到中外学界的重视。札马剌丁又作札马鲁丁等,为不少元明史料提及,较为集中者为《元史》(如《天文志·西域仪象》,《百官志·回回司天监》),王士点、商企翁所编《秘书监志》及许有壬的《至正集》等。他是回回人,但汉文史料中仅称其为“西域人”,未确言其来自何处。伊利汗国史家拉施都丁(Rashīd al-Dīn)在其所撰《史集》(Jāmi‘al-Tawārīkh)中,在言及旭烈兀批准伊利汗国天文学家纳速鲁丁(Nasr al-Dīn)于伊利汗国境内的蔑剌合(Maragha)建立测天台的背景时,提到元宪宗蒙哥合罕曾打算建立司天台,下旨由不花剌人马哈麻·宰底之子札马剌丁·塔希儿(Jamāl al-Dīn Muhammad Tāhir ibn Muhammad al-ZaidīBukhārī)(注:(《史集》第3卷,巴库1957年阿里·扎德波斯文合校本与阿伦德斯俄译合璧本(Рашид-ад-Дин,СпорникЛетописей,Баку,1957,т.3),俄译本,第48页;汉译本,第73—74页。)掌管其事。拉施都丁所提到的这位札马剌丁即本书所论及的回回科学家札马剌丁,足见他是不花剌人。

札马剌丁不但是著名的回回星历学家,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入元后在地理学上最重要的成就是《大一统志》的编纂。《大一统志》又称《至元大一统志》,钱大昕曾关注过《大一统志》的成书问题。他在《跋元大一统志残本》中说:

考元时《大一统志》凡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1286)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刺丁言:“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祖嘉纳,即命札马刺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此初修之本也。(注:《潜研堂文集》卷29,上海涵芬楼景印潜研堂全书本,四部丛刊。)

钱大昕所据者为元许有壬所撰之《〈大一统志〉序》,该序原文与钱大昕所引略有区别:

至元二十三年岁丙戌(1286),江南平而四海一者十年矣。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行秘书监事札玛里鼎上言:“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皇嘉纳,命札玛里鼎洎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集为志。二十八年辛卯(1291)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曰《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注:《至正集》卷35,明崇道堂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除许有壬之外,元代另有其他文献记载了《大一统志》的编纂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元《秘书监志》。此项工作在该书卷1“设吏属”条又称为“纂修《地理图志》”。该工作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该书卷4记录纂修过程特详。至于其简要过程,该卷记曰: